三年人口回流14.33万,达州为什么能?
人口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前不久,四川省统计局公布了一项重磅数据:全省现有常住人口百万大县12个。其中,达州市达川区、渠县、宣汉县三地上榜。
人口流动,让城市更添活力——据统计,近三年,达州常住人口新增14.33万人,仅次于省会成都,位列全省第二;达州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分别为84.7%、85.9%、87.1%,呈现持续回流态势。
是什么,让达州人口实现逆势回流?
创新思变 促就业引人才
“怎么看”,关系到能站多高。
“人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有生力量,如果一个地区常年人口呈现流出的趋势,这个地区长远的发展就会缺少活力,丧失动力……”达州历来十分重视人口的变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逢大会必再三强调“人”的工作。
“留住达州人、吸引外地人”“让更多人选择达州、热爱达州、建设达州”等词句,达州干部群众耳熟能详、铭刻于心。
极度重视的背后,是达州“求人若渴”——在2012年之前,除了有18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这里每年有10万人外迁。人口流出,带走了消费,延误了发展。
唯有创新思变,方能逆势突围。
张娅是达州邦泰置业有限公司人事和行政总监,自去年邦泰集团进入达州,张娅便从成都人“变成”了达州人,“常驻达州,除节假日外,不回去。”
解决就业是留人之本。达州立足资源禀赋、依托区位优势,聚力发展“6+3”重点产业,锁定“三类500强企业”招大引强、招强引优。
以2019年为例,全市45个重大项目和235个重点项目带动投资完成1568亿元,招商签约项目186个,成功引进华为公司、正威国际集团等“三类500强”企业项目19个。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今年截至目前,已引入江西方大钢铁、奥美德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企业项目14个。
这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优质项目,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2016年,王小松在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回达州工作,“给安家费、提供公寓。更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营造很好的环境,提供良好干事创业的舞台,让每个人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专业特长。”
2012年起,达州实施“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后更名为“英才计划”),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截至今年,已累计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409名。
善谋实干
优环境惠民生
“怎么干”,关系到能走多远。
8月初,四川首次发布民营经济发展指数。达州民营经济发展指数排名全省第2,“发展动能”指数全省第1。成绩的取得,与达州聚力改革、创优环境紧密相关。
要想留住人、吸引人,必须得有宜居宜业的环境。达州深挖潜力、苦练内功,全力提升群众归属感、获得感。
市民刘刚的孩子今年正上1年级。“之前计划到成都读书,为此专门转户口、摇号买了房子,耗费了极大的精力、物力。”刘刚说,了解新投用不久的达州东辰国际学校的师资力量后,他把孩子送去东辰学校就读,“享受相同的优质教育,孩子还在身边,何乐而不为?”
近年来,达州一方面加大对公立学校的改扩建投入、留住优质教师,一方面引进优质民办学校。通过引进成都嘉祥、绵阳东辰、成都天立等6所学校入驻达州,全市优质教育供给水平明显提升,生源外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通过大力引进华西达州医院、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奥美德国际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极大改善,“让达州人享受到与成都、重庆基本一样的医疗服务”正逐步成为现实。
消费方面,升华广场、罗浮广场等一批城市商圈更加成熟和繁荣,永辉超市、国美电器、家乐福、星巴克等众多知名品牌抢滩入驻,全市品质消费供给明显增强。
全力开展“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推进“四城同创”、解决城市内部交通“肠梗阻”……达州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市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围绕“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两个定位,达州响亮提出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城市规模“建设双300”目标。去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达到2041.5亿元;中心城区已经建成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115万的“双115”大城市,今年将实现“双130”目标。
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干。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达州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上半年经济增长实现了由降转升、由负转正,增长1.0%,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当前,达州正面临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随着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全面提速,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将加速布局、密集落地。
对于达州而言,弯道超车或许只是开始。
□本报记者 谭楚甲
新闻推荐
打耍锣,是渠县传统的、民间的地域文化艺术瑰宝。既是一种休闲娱乐形式,又是一种凑热闹的击打音乐表演形式。因为耍锣不受场...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