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作家沈世林 年逾古稀频推力作 诗文集《成长》被新华文轩原创文学平台推荐

达州日报 2020-09-11 10:11 大字

年老仍笔耕不辍

近期,新华文轩旗下原创文学平台《苍穹悦读》等网站,以“推荐一部好书”为题,推出了渠县籍作家沈世林创作的诗文集《成长》。

《成长》是沈世林60岁才开始创作的作品,2014年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好评。书中既有作者对流逝岁月的回顾,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作者亲历岁月的真实写照。

《成长》是他的人生写照

《成长》全书共分“岁月拾遗”“茶余饭后”“诗意人生”三个栏目。“岁月拾遗”有10篇文章,以散文为主,伴有短篇小说、叙事文学、文艺点评。其内容既是对流逝岁月的回顾,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茶余饭后”有5篇文章:一篇杂文、两则故事、两则笑话,都是通过聊天的形式,寓理于乐。“诗意人生”共有43首诗,不管是格律诗词或是古体诗、新诗,其喜怒哀乐,皆是作者亲历岁月的真实写照,是心灵的触动、感情的奔放、生活的感慨。

每一个读过《成长》的人,无不为书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所打动,这正是因为《成长》一书书写了沈世林的成长之旅。“虽然是处女作,却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可以说,这本书囊括了我写作以来的所有成果。”

沈世林的童年充满了磨难,3岁父亲去世、母亲改嫁,6岁被舅舅家收养,只正正规规地读过4年小学。在3年自然灾害时期,舅舅、舅妈扔下年仅11岁的他,上山大炼钢铁。无依无靠的沈世林只得白天到处找野菜、蝗虫充饥,晚上睡在一个破庙里。直到14岁,舅舅与舅妈才回到沈世林身边。16岁时,沈世林参了军。退伍之后,他参加了襄渝铁路建设。

书中《珍藏的记忆》《幺妈》等文章,清晰地展现了这些带着伤痕的记忆。苦难磨炼了沈世林的意志,让他在逆境中坚强成长,也让他有了开阔的心胸,能以放松的心境撰写人生,平视苦难。

半生行吟 半生讴歌

在1972年考入渠县师范之前,只读过4年小学的沈世林虽然书缘极浅,但他却极度喜欢书。“一进入小学,我就喜欢上了书。我什么书都爱看,看后就向别人讲故事,在当地很有名气。”

沈世林的记忆力相当好,如今72岁的他还能把小学语文一册1—15课的课文背出,并且将当时班上所有同学在教室所坐的位置一个不漏地说出来。

“朝辞众乡亲,跃马踏征程;万里疆场任驰骋,战士献丹心。目观冰雪融,山花喜迎春;遥遥风光天边好,可知路易行?”1964年12月,16岁的沈世林在行军途中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参军》。

此后,一篇篇在沙场上拼搏、充满爱国热情的诗句从一个少年笔下倾泻而出。他行军到哪里,就吟诵到哪里,灵感涌现时,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下。

投身杏坛后,沈世林埋首于教学任务中。直到60岁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才又拿起了笔。

2011年,渠县政协征集优秀共产党员的稿子,一好友找到沈世林,让他试一试。为国捐躯的战友李绪全,顿时浮现在沈世林眼前,于是两天内,沈世林便手写完成了《在弹片横飞的硝烟中》一文,场面真实、描写生动,自然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文章顺利入选。

从这篇文章起,沈世林的文学创作热情忽地被激发,几乎是每写一篇,就能被《渠江文艺》《濛山文艺报》刊用,还散见于《故事会》等杂志。

后来许多杂志社要求电子稿,手写稿不容易被刊用。重拾笔墨的沈世林就把孙女的拼音书找来,从头学打字……几天之内就将手机、电脑玩得溜熟。

在沈世林看来,文学创作要起到发人深省、醍醐灌顶的作用。他幼年所看的《红岩》《烈火金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重拾文学后,他仍旧喜欢《林海雪原》一类的红色书籍。从激励青少年奋进的小说《青春恋》到讴歌第一书记的小说《承诺》……讴歌时代和生活、积极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成了沈世林近年来创作的主旋律。

“临老能出书成作家,还能为社会作贡献,我感到人生很有价值。”凭借着这个思路,他创作了小说《永恒的课题》,围绕生老病死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一命题,重点描写了邢卫民、曾惠远等退休老同志如何牢记党的教导,引领老年群体在“学”和“为”中再创人生价值,过好老年生活的故事。

小说既展示了新时代老年人的老当益壮,也侧面反映了创作者沈世林自己人老心红的精神风貌。

如今已经古稀之年的他仍旧热心于老协工作,并坚持在创作路上行进,目前正忙碌于两部小说的出版事宜,并新构思了一部古体小说。

□本报记者 戴静文 文/图

新闻推荐

乡村俱乐部

当年乡下,文体娱乐活动因场地受限,设备都很简陋,但广大社员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每当有文体节目,更是欢呼雀跃,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