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古代巴国都城呼之欲出? 新华社记者探访“宕渠城”遗址

达州晚报 2020-08-21 09:20 大字

渠县城坝遗址出土的宕渠城西城门。惠小勇 摄

7月30日拍摄的渠县城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王曦 摄

□惠小勇 江毅 童芳

成都平原的水泽孕育了三星堆、金沙这样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同处四川盆地的巴山峻岭滋养的巴文明,却因为目前发掘研究较少,显得更为神秘。记者日前来到川东地区,探寻古代巴国的踪迹。

全国发现的第一座古津关 见证“宕渠城”繁华

记者要去的是近年来发现的渠县城坝遗址。据史料记载,城坝在春秋战国时代,曾是巴人的一支——古賨人所建賨国的国都。“賨人”崇武善战,性情豪爽,且善歌舞,曾参与武王伐纣。

城坝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城坝村,目前考古发现了津关、宕渠城、东周墓地等,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名单。驱车进到土溪镇,车子在渠江边停了下来,隔江望去,对面是一个背靠青山、三面环水的半岛,那就是城坝遗址。

此时的长江上游正是丰水期,作为长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的渠江,在夏日骄阳的映衬下,洪波漫涌。记者登船过江,迎接我们的就是城坝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古津关。津关在半岛的端头、城坝遗址的东北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员、负责川东北地区考古发掘的领队陈卫东就在这里等我们。

津关,是古代在水陆要冲地带设立的关口。“城坝津关遗址的年代是西汉至魏晋时期,从渠江通往长江必须在津关登记、交税,这是全国发现的第一个津关遗址。”陈卫东说。

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发现了300多枚汉代的简牍。这批竹木简牍内容丰富,不仅有当时的法律文书、书信等,还有汉代的启蒙识字课本《仓颉篇》。这是继青川战国木牍、老官山汉墓“扁鹊”医简之后,四川地区第三次发现竹木简牍,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陈卫东告诉记者,此地在汉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批简牍里有当时下级向上级汇报的官方文书,反映了汉代中央政权是如何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其中还有一枚木楬,正面书:“宕渠李温持写鸡一枚”,背面书:“李疆持写耕一枚”。

这枚木楬相当于汉代的“报关单”,“宕渠”是汉代此地的地名,“李温”和“李疆”很可能是一对兄弟,李温带了一只鸡进城,李疆带了一个农具进城。

此外还有书信,习字简,给60岁老人免除劳役的“户口本”,刻有“商标”的汉代签牌,观天象的“式盘”等等。

“这批简牍数量大、内容丰富,汉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风貌‘跃然简上’,古代宕渠城的繁荣热闹可见一斑。”陈卫东说。

2000年前的汉井

依然滋润着巴人后裔

看完古津关,走过一片高高的玉米田,稻田、荷塘、农房映入眼帘,稻香与荷香丝丝缕缕沁入心脾。当地村民告诉我们,还有15天就可以收稻子了。田间小道上铺满了金灿灿的玉米粒,踩在上面卡兹卡兹响,正担心把玉米踩坏了,晒玉米的大姐却叮嘱:“踩深点,别滑倒了!”

没走多远就看到一处被栅栏保护起来的遗址,陈卫东说这就是考古发现的宕渠城西城门,分为城内和城外两部分。城外发现了西城门和一条排水沟,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砖木结构城门。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以后,在今川东北区域设宕渠县,治地就在古賨国城。东汉车骑将军冯绲增修,俗名车骑城,其城兴盛长达700余年,其间屡为州、郡、县治所在地。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坝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清理包括墓葬、水井、灰坑、城墙、城门、房址,沟、窑等各类遗迹400余处,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确认了此处为宕渠城城址,并且发现了城门等遗址。

在陈卫东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仅剩残垣的西城门用有花纹的汉砖砌成,城门一侧,一条砖石垒砌的排水渠保存完整,旁边堆着数以千计的瓦片。陈卫东告诉记者,在这里发现了汉代宕渠城居民屋顶上的瓦片和瓦当,部分瓦当上清晰地刻着“宕渠”两字,考古学家正是根据这种瓦当确认此处为文献记载的宕渠城。

沿着古人修筑的城门进到城里,看到9米至10米宽的古街道遗迹,街道上有三条深深的马车车辙印迹,街道两旁的遗迹显示出这里曾有过鳞次栉比的房屋,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

在我们参观的时候,当地村民主动告知,老一辈人说这个地方有48口车子井,也就是“车骑井”,就是当地人认为都是冯绲挖的。现在仍然在使用的还有几口,它们的“年龄”超过了2000岁,当地人从汉代一直使用到今天。

65岁的城坝村6组村民鲁丕举领着我们看了其中的一口。青翠的竹林旁,这口汉井滋滋地往外冒着凉意,井壁上的汉代陶砖青苔遍布。井口上锈迹斑斑的铁辘轳早已废弃不用,靠着井内安置的一台小水泵,直到今天附近几户人家都用井水灌溉农田和饮用。老鲁说,这口井最多时曾同时供应800多村民饮用水,这里一共48口汉井,可以想象当年宕渠城人气有多旺。

揭开巴国都城神秘面纱

巴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根据目前的考古勘探,宕渠城和津关只是城坝遗址的一部分,城坝遗址总面积560万平方米,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高等级墓葬。

2019年10月到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城坝遗址的另一侧发现4座具有较高价值的战国时期长方形土坑墓,其中3座墓葬保存较好,部分葬具为船棺。

在3座保存较好的墓葬中,编号为M45的墓葬规模最大,长7.9米,宽1.8米,深1.6米,在墓室的一侧下部另有器物坑,内放置有11件青铜器。M45共出土70多件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包括虎纽錞于、编钟、铜钲等古代巴人独有的器物,也不乏龙纹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剑格柳叶形剑等巴蜀文化交融的精美文物。

陈卫东认为,M45墓葬规模较大,出土文物较多,且等级较高,是巴文化核心范围内新发现的中大型墓葬,填补了战国中晚期巴国大中型墓葬的空白。虎纽錞于、编钟、铜钲等巴人独有的高等级文物,不仅昭示着M45墓主人显赫的贵族身份,也是研究古代巴国的宝贵材料,传说中的古賨国都很可能就在城坝遗址。而由于受峡江地理条件限制,古巴文化中的城址或中心聚落遗址至今较少发现,因而考古界对城坝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寄予厚望。

与之辉映,在与城坝遗址隔江相望的古驿道旁,分布着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等6处7尊汉阙。2001年,国务院将渠县6处汉阙以“渠县汉阙”名目合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层建筑,学者认为其至迟出现于西周,定型并盛于汉代,至今绝大多数已从地面消失,仅剩下寥寥的数座遗迹供后人瞻仰。现存石阙中,基本完整的有29座,渠县就占了近四分之一,因此渠县又被称为“中国汉阙之乡”。

陈卫东告诉记者,渠县的古代遗存十分丰富,有些村民的鸡舍猪圈都是用汉砖垒成,可以说是非常“奢侈”。记者在渠县的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里,见到了7000多块保存完好的零散汉砖,这些砖都是榫卯结构,上有菱形纹、鸟鱼纹等精美纹饰。

据了解,许多考古学家经过实地考察之后认为,目前的发现只是刚刚撩开了古巴国都神秘面纱的一角,城坝遗址一定会有更加值得期待的大发现。随着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古代巴国都城呼之欲出。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璀璨而丰富。“四川和重庆位于西南民族交融、南北文化互动之走廊。”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老先生表示,“在长达几千年历史长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巴文化和蜀文化形成了渊源深厚而又差异互补的巴蜀文明。他们既保持了显著独特的地域特征,又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宕渠城”遗址所在的达州市拥有700多万人口,是四川第三大人口城市,人文底蕴深厚。唐代大诗人元稹在达州(古称通州)为官,不仅留下了“平生欲得山中住,天与通州绕郡山”等诗句,当地至今仍用“元九登高”的习俗来怀念他的功德政绩;著名画家罗中立,同样也是根据自己在达州的生活经历和大巴山农民为原型,创作了蜚声海内外的油画《父亲》。至今达州依然活跃着一批国内知名的诗人、画家,各类艺术展览、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

“不少人认为1997年重庆从四川划分出去后,巴蜀文化也分了家。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在达州、南充、广安等川东北地区,巴文化影响更为深厚。”达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李冰雪认为,“从现实意义来看,中央部署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更明确提出四川达州、重庆万州、开州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宕渠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也进一步证实了巴蜀文化你中有我的特点。加强巴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川渝共同推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也将为川渝更好地落实国家战略夯实文化根基。”

新闻推荐

洪水肆虐 乐山告急! 达州34名志愿者火速驰援救灾

受8月10日以来强降雨影响,四川省多地发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部分地区降雨超历史极值,防汛救灾形势严峻。8月18日,全省历史上...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