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巴文化
巴文化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乡土特色的地域文化。达州地处巴山之南、渠江之滨,是巴文化的腹心,传承和弘扬巴文化,义不容辞。
巴人是活跃于巴山渠水一带的土著部族,又称“巴蛮子”。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蛮子”是旧时北方人对语言不同的南方人的称呼。巴郡南部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立禀君为君,祖先在湖北钟离山。禀君在钟离山部落联盟五姓之争中,以其勇敢机智而争得联盟长的地位而率众大规模西迁,主要有巴人和賨人两支民族,他们同汉、苴、夷等部族杂居,后来史家干脆把居住在巴地的人统称巴人。巴人又分两支:一支称“蛇巴”,他们以蟒蛇为图腾,那一带多大蛇,《山海经》有“巴蛇吞象”之说;另一支向川东北发展的巴人称“虎巴”,他们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过着母系氏族的生活,现在川东一带把彪悍的女人称作“母老虎”,便由此而来。
古代巴人以穴居为主,今人称它“蛮子洞”,目前在达川区还保留着几处蛮子洞。
在渠县龙潭山上,笔者曾参观了一座天然岩洞,那是典型的巴人穴居。这种岩居冬暖夏凉,傍岩壁还筑有灶台,洞顶凿有通风口,相当于现代的抽油烟机。
秦汉以后,石屋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木板屋。唐代诗人元稹《知通州事》诗有:“阁栏都大似巢居”,原诗下面有一条注解谓:“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
巢居实际是穴居的进化,再后来,川东一带的民居创造出独具个性特色的吊脚楼。巴渠一带的吊脚楼有较高的建筑技巧和完美的实用功能,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争取空间,凸显山地建筑艺术形象。其他院落中的“天井”,也是巴人民居的一大特征。
巴人能歌善舞,其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歌谣因其悦耳的音律和强烈的节奏感而易于传唱。巴人歌舞其盛之状况,可从巴地军队助周伐殷窥见一斑。《华阳国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打仗的时候,巴人还唱着歌、跳着舞去冲锋陷阵。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领略到巴渝歌舞的魅力,招募巴人充当先锋,这支巴人军队前歌后舞骁勇异常,攻占了三秦。
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下里巴人”,实际是巴人唱的民歌。它的基调是一人唱、众人和,通俗好听,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与宫廷音乐“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形成鲜明对比。所谓“竹枝”,既是巴人聚会的一种民俗,又是具有巴渠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巴人歌曲最早见诸记载的是《文选·宗玉对楚王问》,战国时期传到楚之郢都。每当春节或其他喜庆的日子,巴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边唱边跳,和歌者帮衬常有“枝枝竹枝枝”“竹呀竹枝枝”,以后演变成“柳呀柳连柳”“荷花闹海棠”等。
巴渠情歌在巴歌中占有很大分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富艺术特色。
现在旅游已成为支柱产业,各地都在抓旅游。其实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搞文化不讲品位不行,品位浅薄了也不行。就达州而言,巴文化是只金饭碗,我们捧着金饭碗要充分认识它、张扬它、利用它,在金饭碗上做文章。
我们有著名的渠县汉阙、渠县城坝遗址、宣汉罗家坝巴人遗址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与中原文化、三秦文化、齐鲁文化媲美;代表民间民俗文化的翻山饺子、薅草锣鼓、三汇彩亭、唢呐吹打乐、烧火龙、耍板凳龙、耍金毛狮子、划车车灯、打金钱棍等,也无不显露出巴文化特色。我们要显够品位,亮足风采,让巴文化这张名片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海洋。
□陈国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渠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对渠县新太医药有限公司一批过期失效的二类精神药品进行了现场监督销毁。销毁过程中,执...
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