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溪沟村人气旺

达州日报 2020-07-09 09:21 大字

(紧接第一版)住的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下大雨时,房子总是漏雨。出门路难行,又要走山路,还要赤脚趟过一条20米宽的小河。遇到汛期河水涨水,根本无法出行。

有一次,刘大奎老伴突发脑溢血,当天大雨倾盆,湍急的河流已经漫过身体半截,他扶着妻子,还背着孩子,冒着生命危险渡过河将妻子送到了医院。“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十分害怕。”刘大奎说。

为了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2016年,泥溪沟村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户搬迁到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的地区生活。刘大奎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也搬到了公路边居住。

“现在住的房子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出门就是公路,亲戚朋友来往也更加方便。这两年,家庭情况好转,我还购置了摩托车,赶场、送孩子上学都方便。”刘大奎乐呵呵地说。

除了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外,泥溪沟村还对村里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进行改造。同时,新建硬化路、过水桥、蓄水池、微型水厂、移动信号基站等,解决村民出行难、饮水难、通讯难等问题。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整治庭院、改厨改厕、改水改电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泥溪沟村呈现出一幅“田园村庄美、生态环境美”的生态画卷。

发展产业

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便利的交通串联起了边远山村与外界的联系,良好的人居环境让群众住得舒心。但如何让群众日子越过越富裕,也在考验着泥溪沟村的村支两委及帮扶单位。

泥溪沟村耕地少、土地贫瘠、劳动力少,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村民难以致富。帮扶单位经过数次调研,决定通过赠送鸡苗等方式帮助村民大力发展土鸡养殖业。目前,该村村民每年户均养殖土鸡50只,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

泥溪沟村村民素来有养蜂的传统,但是因养殖方式落后、没有统一规划等原因,没有形成规模。2017年,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泥溪沟村从渠县引进新型养蜂技术,大大提高了蜂蜜的产量,村里的养蜂业越做越大,并涌现出一批养殖带头人,张华仁就是其中之一。“我2017年从渠县引进了18桶中蜂,现在发展至六十几桶,年增收四五万元。”张华仁告诉记者。

除了扩大养殖规模外,还得让“土地生金”。为此,市政协领导带领村民多次到四川彭州市、眉山市调研,最后选择发展食用雷竹。“雷竹具有出笋早、周期长、产值高的特点。”泥溪沟村第一书记唐有全说,目前村里集中种植雷竹650亩,亩产值达5000元。下一步,该村还将依托雷竹产业基地,打造竹林风景线,探索农旅结合新路子,做大旅游经济,让群众的腰包更加鼓起来。

2019年11月,泥溪沟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是封闭的、破败脏乱的。但是近些年,每次返乡,都能见到巨大变化,让我感受到无限的希望,也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决心。”2017年,史廷锋放弃了在福建小有成就的生意,带着资金和经验回到泥溪沟创业,从事生猪养殖,目前养殖生猪五百余头,年收入达200余万。“我们还在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计划年底养殖上千头。”史廷锋说。

唐有全介绍,如今,已有10余户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居住;20余户在外打工的村民修缮了老家房屋,准备回村居住。而更多的村民正打探消息,计划回泥溪沟居住创业。

只有安居乐业,农民才会回乡;只有农民回乡,农村有人气,才能实现乡村振兴。通过造血式扶贫,泥溪沟村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韩淑予 见习记者 丁畅

新闻推荐

甲方已悉数退还乙方购房款

本报讯5月11日,本报刊登了渠县土溪镇的杨先生遭遇“一房二卖”,要求郑某退还房款却一波三折,无奈起诉至法院……7月4日,杨先...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