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民俗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 渠县七旬老人自建民俗文化庭园

达州晚报 2020-04-03 10:14 大字

□本报记者 郝良

指着庭园前挂着的一副横匾,77岁的余渊全老人站在记者面前一字一顿地念着上面的内容“弘扬民俗民间文化,搞好家庭家教家风”,脸上洋溢着几分自豪。

“余老汉有点名堂哦,居然自己一个人在家鼓捣出这么大一块民俗文化庭园!”“没事就去庭园里转一转,既可以看他栽的花花草草,还可以听他摆过去渠县的龙门阵,安逸得很!”老家是青龙镇瓮中村三社的余渊全老人在渠县青龙镇可谓小有名气,他自己出资近三万元,耗时近两年在青龙镇河街一号打造的余氏民俗文化庭园成了附近乡亲们茶余饭后溜达参观的一个热门景点。

3月28日,记者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来到余氏民俗文化庭园,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花园里排列成行的宣传栏,上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渠县的賨人文化、历史名人以及二十四孝、家谱家训等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图文并茂,很接地气。

“我以前当过民办教师,后来又去乡上放映过电影,然后回到农村安享晚年。”余渊全向记者讲述起他和民俗文化结缘的故事,“渠县文化民俗协会的顾问李同宗老师和我是老朋友,在2018年7月,他带我去参加了县民俗文化协会举办的活动,我一下就入了迷,觉得民俗文化蛮有意义!随后我也加入到该协会,想着做点有益的事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文化庭园里,有一座搭建在桂花树上的草屋让记者很感兴趣。“这不是茅草房哦,叫干栏,是仿照殷商时期古賨人‘依树积木,人并楼居’的特征来建造的。”余渊全从县志中得知賨人居于渝水(流江河)沿岸,遂认为青龙镇自然就是賨人主要的栖息之地,在请教了相关专家和查阅史料后,便搭建了干栏一间,并加以注释。“我在得知三国大将王平是渠县人后,便去和乐乡双盘村王平故里考察,又去南充凤凰山公园实地看了王平墓。返家后自出资万余元修了王平衣冠墓,并塑了王平像。”

除了对渠县历史文化的宣传外,余渊全心思花得最多的还是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我看到周围的乡亲们不时有对老人不孝,为小事打架争吵,有了一点钱就好赌的一些恶习,便想着怎么用过去的那些传统美德来春风化雨,让他们接受教育,树立好家教家风,让文明在我们这些乡间地头也能开花结果!”余渊全摆谈起这些时,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我隔壁邻舍一位姓李的村民,她个性有些强,婆媳关系不好,和乡亲也常常吵架,我知道她识字不多,就用通俗易懂的图片来给她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她慢慢改正过来,对自己年过九旬的公婆很孝顺,她丈夫得了严重的糖尿病后,也是悉心照顾,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好人!还有镇上有一家姓余的兄弟姊妹为了父亲的遗产分配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断绝来往。我就把他们请到庭园来参观,逐一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最后他们和好如初。”余渊全给记者一一介绍宣传栏里的内容,“‘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生八德这些都是我的重点宣传内容。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去年清明,余渊全被邀请参加了余氏营渠支系的清明祭祀活动,并让他参加续谱和负责祠堂的修建工作。“家谱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余渊全在庭园里开设了家谱专栏,重点介绍了余氏历史的变迁发展以及介绍本族名人贤达与本家弟兄、叔侄相互帮扶的故事。

为了让前来参观的乡亲觉得不虚此行,余渊全在县民俗文化协会的指导下将庭园打造得有声有色。因为他酷爱种花养蜂,在庭园里先后种花一百多种,并根据每种花的特点,认真观察、归类,并一一配上顺口溜。“一些家长带着小孩子来学习民俗文化,顺带了解花卉植物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019年,余氏民俗文化庭园被渠县文联、民俗文化协会确立为民俗文化示范点之一。

“右指小镇,商铺林立,热闹非凡;左指流江,遗韵悠悠,澹澹生烟,揽古承传家教,亦图亦文呈现……”,余渊全老人说自己虽年过古稀,但还会为继续打造好民俗文化庭园而加油,“我争取一年一点新变化!”老人家和记者挥手道别时,乐呵呵地邀请记者明年又来旧地重游。

新闻推荐

出行指南:达州本地游可以这么玩

自古以来,踏青就像是春日一场必不可少的仪式,大家既欢喜暖阳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欢脱,也喜爱细雨间“沾衣欲湿杏花雨”的...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