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剑凿一碗水 □周建华
一碗水
沿着嘉陵江支流渠江正源顺流南下3公里,在渠县三汇镇五金村老澄岩的垭口上,有一个像土碗那么大、那么圆、那么深的石窝窝。石窝窝内有满满一凼清清的泉水,泉水一年四季不涸不溢,再多的人也喝不干,舀不尽。人们都叫它“一碗水”。一碗水一不是天上落的,二不是地下长的,据传,它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此,为感恩心地善良的萧氏太婆,特意用清风剑凿的。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老澄岩垭口上住着一位善良的萧氏太婆。老人家无儿无女,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孤零零地生活着。都说山高水高,老澄岩却怪戳戳的,偏偏是山高水低,弄得萧氏太婆吃水要到很远的渠江边去挑,挑水要上走七里,下走五里,还要转七七四十九道拐。随着太婆年岁的增大,挑水也越来越困难了。每次挑水都是清早出门,天黑归家。她挑水不易,用水也就格外节约,挑一担水要用上三五天。
一天中午,天上火红太阳当道,没有半丝儿云,地下更没有一丝儿凉风。萧氏太婆挑着水,呼哧呼噜地喘着粗气往上爬,半路上遇到两个人,一个倒骑着毛驴,一个背有清风剑,倒骑驴者要水喝:“大娘,我口里干得要起火,给我点水喝行吗?”好心的萧氏太婆爽快地答应:“啷哎要不得,喝嘛。”立马放下桶来,倒骑驴者埋下头去,叽咕叽咕喝了个够,然后又让他的毛驴喝,那毛驴更不客气,把水喝了个精光。萧氏太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更喜在心里。心痛的是:这下连煮饭的水都没了,起码饿上三五顿不消话说。喜的是自己又为别人解了急,行了好,不然的话,出门人累渴了中了暑发了痧,在外面出了意外恐怕都无人晓得。第二天中午,萧氏太婆又挑水回来,路上又遇上昨天倒骑驴者和背剑的,倒骑驴者又向萧氏太婆要水喝。萧氏太婆想起昨天的事,心想给他喝,又怕他喝光了,心中犹豫着。但一看到那人和驴喘着粗气,嘴巴干得起裂缝,她本来是个菩萨心肠,哪愿看着别人有难,连忙放下桶来让倒骑驴者喝。
那人和他的驴三下五除二,将一挑水又喝得一干二净。萧氏太婆呆呆地望着那只滴水不剩的空桶,心想自己无水下锅,还是头天早晨吃的饭,这下还得饿上两顿,一个老婆婆家能受得了吗?急得她伤伤心心地哭了起来。背剑人慌忙问:“大娘,你怎么了?”萧氏太婆一五一十地向他说了自己用水的难处。倒骑驴者一听着了急,难过地说:“大婶,我不晓得你挑水这么远,我去给你挑一担上来。”说着拴上驴就去拿桶。萧氏太婆急忙上前阻拦说:“天啦,那怎么行,你是客人,还要赶路,我明天再去挑,我这老不中用的硬是老癫倒了,小气鬼。刚才啷哎要哭?多得罪客人。”
“多好的老人家!”背剑人鼻孔一酸,泪水忍不住一串一串地往下掉。他想,今天我们给她挑一担水,明天她还得自己去挑,以后动不得了又怎么办呢?咱得为她解脱挑水之苦。背剑人与倒骑驴者一商量,便对萧氏太婆说:“大娘,我在你家旁边凿上一股水要不要得?”“要得要得,那当然好。”倒骑驴者将萧氏太婆扶上驴,去到她家屋旁的一个石坝上,问:“大娘,你要好大一股水?”“我一个孤老婆婆,一天用不到几碗水哟。”萧氏太婆深怕为难人家,知足地说。
背剑人拔出清风剑在石坝上凿了土碗那么大个石窝窝,念咒做法,不多一会儿,一股清清的泉水流出。萧氏太婆那个高兴劲儿,胜过发现了一座金矿。她埋下头去,那一窝水就像一面镜子,照得自己苍老的脸庞如此红润,捧一捧喝上一口,好清凉好甘甜……这下可好了,挑了几十年的水,总算盼来了不愁水的日子。当萧氏太婆回过神,找寻凿水之人时,背剑人与倒骑驴者早已不见踪影,石坝上留下“吕祖通玄”字样。以后,萧氏太婆吃水不忘凿水人,她无时不在念叨着凿水人的大恩大德,逢人便夸,遇人便说。
一碗水的故事也就世代流传了下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渠县依托“雪亮工程”的4360只“慧眼”和全域覆盖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有效破解疫情排查防控...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