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消失的老街老巷之二:文家梁街

达州晚报 2019-12-11 09:30 大字

达县原榨油厂

2002年的文家梁

文家梁街,不同的史料和不同的老人有着不同的描述。《达县市城乡建设志》称文家梁街,解放时和整风时称文家梁,文化大革命中叫西胜街,市榨油厂至马鹿沟,地势较高,形似山梁,旧时文姓居民较多,故称“文家梁”。《达县市市政建设志》的记载,文家梁街起自市榨油厂至马鹿沟,长240米,宽7米,水泥路。如今多位耄耋老人认为,文家梁街东边起自牌坊、如今新街与陵园路交界处,西边到马鹿沟、今靠塔沱好一新、蓝润置地广场公交站台处,全长350米,宽约6米,石板路。

达城文家梁街曾是一条古老的交通要道,如今这条老街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宽阔的凤凰大道。道路东边立起3幢居民安置房以及小园林;西边多幢安置房高耸,在建的蓝润置地广场楼盘拔地而起。

史志中记载的文家梁街

提起文家梁街,不少市民便话语滔滔,掩饰不住对它了解、熟悉之情。而民国《达县志》《达县市城乡建设志》《达县市西外乡志》等史志无不对它“钟情”,留下不少笔墨。

文家梁街曾是从这里到达成都、巴中、南江和汉中的必经古道。到省城成都有三条路:一是到阁溪,经河市乡、大滩河、大河嘴到渠县界,再三十里至三汇镇,又行九十里至县城,再经中滩桥接成万大路(万县去成都大道);二是由阁溪桥转西十五里至幺塘,经尖山关、水磨滩、塘垭口、千丘塝、小罗家坝至渠县界,再经何家山、文冲溪、沙湾渡过河前行李家场、桂馥驿可达省城;三是下马鹿沟到五里墩,经复兴场、两路口,再经铁山关、金窝场、管村坪、文冲溪,过沙湾河由李家场、桂馥驿进省道。到巴中、通江:过马鹿沟、邱家店至双龙场,经石门、复兴场、檬子场、双河口、堡子岭、江陵溪,到长垭交巴中县界,又行三十里至江口镇分支,左行至巴中县,右行可至通江县。到汉中:由重石寨转北经双龙乡、碑庙河到平昌界转入万源境,再到陕西紫阳或镇巴前至汉中。通过这些古道,将省城的丝绸、刺锈、百货、食盐、夏布运到达县销售;将万源的桐油、茶叶、药材,通江、巴中的银耳、棉花等取道文家梁街转南进省城;将陕西的棉花、花椒、辣椒、黄蜡、生漆与达县的黄裱纸,经文家梁街至汉中古道,在汉中集散。

文家梁街有两座牌坊,东边那座牌坊位于今新街与陵园路交界处,是清朝光绪年间李文景母亲的节孝坊。牌坊西面正中刻有李文景书写、署名朱炳林的“义方助学”四个大字。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文家梁居委会以80元钱卖给西外供销社,拆掉后,将石头用于建房。西边那座牌坊在马鹿沟梁上,光绪十二年(1887)修建,为“达邑启亭赵公启熬之妻,国学赵同春之母节孝坊”,牌坊正中前后两面刻有“冰清、玉清”四个大字。这座牌坊因影响达县电业局工程队大型机械的进出,该工程队花80元钱从居委会买去拆毁。

这条街上,还有不少企业。民国六年(1917),王瑞廷、李德哉、李仁哉等集资创办文家梁火柴局生产火柴,因大量洋货涌入中国,火柴局的火柴缺乏竞争力而倒闭。民国二十一年(1932),文又新父子开设染坊,专染蓝色、青色布匹,加工漂白布。民国初年马鹿沟有3家油坊,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新办油坊2家,产品多数推销到重庆美孚洋行,少数销售本地。

民国八年(1919),在堰湾办起一所公学,名叫文家梁初级小学,简称“文初小学”,初建时2个班,招收三年制初小生,后增加到4个班。学校发展为西外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8年11月从堰湾迁往新街,如今成为通川区第七中学。

民国十二年(1923)七月底,颜德基部曾一度占领达县城。陕军刘保善派其招安匪首田侠率部进攻达城,刘保善许以田侠攻下城池后,“自由行动”三日。7月30日,陕军猛烈攻达城,田侠入城,其部沿街挨户抢劫一空,街民财物损失无法计算,文家梁近百间街房遭陕军烧毁,变成焦土,街民流落街头,悲号呼叫不绝,为数百年来罕见的浩劫。

老人记忆中的文家梁老街

文家梁街对于93岁的何开玉、拆过这条街的64岁老人雷友华等老人和红旗路社区党委书记梁远君记忆犹深:5至6米宽,石板路,民房大多是木质平房,除大户人家外,少有楼房,很多家庭使用篾条做墙壁。文家梁街属于西城公社。直到1991年时,房子仍然是平房多,也有二三层的,整个街道100来户人家。

84岁的冯德安祖籍营山,1956年就来到达县城,1963年招郎上门,成为李家的上门女婿,当过10多年文家梁居委会的小组长。他站在李文景母亲节孝坊遗址介绍,他的家在牌坊旁,是文家梁街的第一户人家,五柱房,进深一丈八,三排两间,土改时卖了一间。那时住房旁边有座牌坊,有20来米高,牌坊下面有个石坝,他还把牌坊地坝里的石头拿去做了家中的滴水板。

出生在西外今新八中处的82岁陈善秀老人,一岁搬到文家梁街,一直住在这条街上(今住西凤苑)。记忆力特好的老人对解放初的文家梁街自称了如指掌。上排的景物和住家依次是:牌坊、李世明(音,下同,冯德安家)、易维珍(陈善秀娘家)、杨儒贵、王剃头一大家子、土地庙、杨家力行、王家(何开玉家)、石敬海、王汉卿、庞记载、陈善秀幺爸、王世联、王世凯、王家(解放后被没收),转拐是王家、李祖六、邓竹轩(人称邓大爷)、熊干娘、堰塘、水井、以前的文家梁初级小学、文又新、石敬光、舒月星、舒月斗(这里开的榨油坊),上梯子是彭大兴、牌坊、陈善秀。下四五十步梯子到马鹿沟,分别住有彭必伦、张善祥、郭孔兴(解放前当过西外乡副乡长)、陈国先,倒拐有条小河沟,名叫张巴子河沟,周代珍等几户人家到狮子桥。下排第一家是寇石匠,紧接是于连芝、方绍金、唐家三兄弟、康家、武老爷、当过保长的瞿亚成、易维珍(土改时购买,原属唐光荣)、做香蜡的石家、做水烟生意王永奎、张光顺、陈家、周家院子(后来的西外乡政府)。

老人们记得最深的是1958年开办的达县榨油厂,前身是几家榨油坊。据资料介绍,这座榨油厂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工业生产用房3200平方米,自有职工住宅450平方米,主要产品为菜油。1983年12月10日,更名为达县市粮油食品二厂。1980年8月25日,成立达县市淀粉厂,隶属达县市粮食局领导。如今这里修起双城星座楼房,建有花园,绿树成荫,亭、廊里不少老人休闲玩耍。

文家梁街的那些故事

文家梁街,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1923年,这里发生过军阀混战。达县原驻江防军奉命调往其他地方,即将出发时,军阀颜德基得到通江清剿司令熊墩五的支持,率花茂如(西外塔沱人)旅攻打达城,队伍到达文家梁挖断山一带,被江防军侦查到,先在文家梁设下伏兵以待,颜军打到文家梁挖断山一带,中其埋伏,一阵激战,颜德基部被江防军击败,颜德基引兵屯聚乡场。

说到文家梁街的“红人”,当数任过西外乡乡长的王汉臣。老人提及王汉臣讳莫如深,欲言又止。而《达县市西外乡志》记载,这个1911年正月十六日出生的遗腹子,从小争强好胜,惹事生非,打架斗殴成为他的家常便饭,人称天棒槌,参加过国民党,成为青、红两帮红人,当过保长、乡长、反共自卫连长,掌握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强奸妇女。解放后担任仓库主任时,盗卖公粮,贩卖伪粮票和毒品,制造假账目,窝藏特务,1950年10月12日被镇压。

1956年西外与邱家店两乡合并后,西外乡政府设在乡境最东边的文家梁街道上,门牌为文家梁126号。据93岁的何开玉等人介绍,这里原是周家院子四合院,有点大。房主周理润(音,弟弟周素怀达城解放前夕担任过达县临时治安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和交际组副组长)是个在珠市街做生意的人。日本轰炸达县时,城里不少人躲飞机就搬到这里住。1946年日本投降后,周家也搬到城里,有的房间就租给人家住。解放后,房子被政府没收后,这里开过制革厂,只有几个工人。出生于西外镇五里店村八组的75岁的胡大贵老人,小学、初中分别在西外中心校和达二中就读,在西外乡工作长达10多年。他记得,西外乡政府占地约5亩,正门是石头门,穿斗式结构,修有炮楼。他当西外乡广播员时在炮楼里办过公。当年乡政府砌砖墙时,安排的是“地富反坏”这四类分子从文家梁牌坊那里背砖。1990年,西外镇(1988年1月乡改镇)政府驻地搬到朝阳西路628号后,将原镇政府、医院、农技站、兽防站等出售给了地区丝绸公司。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得到当地多位老人的帮助,参考了1994年《达县志》,使用了唐富雄的老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社区记者 郑景瑞

新闻推荐

达州民间舞蹈艺术往事钩沉

闲士说事秦巴闲士:本名王元达,知名网络媒体人,达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虽年近古稀,却驽马狂奔,锐不稍减。擅长文艺评论、餐饮...

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