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黑”“那哈”“垭豁”“寡安逸”…… 《渠县民间语言》正式出版啦
本报讯 日前,全国著名诗人杨牧题写书名,四川省委党校教授、地域文化专家孙和平撰写序文,李同宗、陈科主编,渠县文联、渠县民俗文化协会共同推出的《渠县民间语言》一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已与广大读者见面。
渠县于公元前314年建县,历史悠久,是川东北第一县。移民来自四面八方,长期的“大杂居”、“小聚居”的交流融合,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区域性语言,形象生动,具有传承性、文化性、文学性价值。这部书里选录的渠县地方的民间语言,是渠县民俗文化协会组织田野调查,深入乡村院坝,与村民百姓探访交流,对渠县方言词汇所做的搜录、汇集和简要注释。勒黑、那哈、勒歪、那歪、垭豁、寡安逸、癞疙宝翻跟斗儿——显白、乌龟放屁——冲壳子、一丈布做个洗脸帕——好大的面子、别人夸,一枝花;自己夸,豆腐渣、拍马的不嫌粪臭,舔肥的哪怕闷油……该书的编辑从五千余条方言中精心提炼出了近两千条最接渠县地气的方言、歇后语和谚语等。
没有“俗”,就没有“雅”,两者契合紧密,不可分割。入书的这些方言、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联语及龙门阵是渠县人口碑相传、相互交流的语言工具。作为我们民族的和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是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性的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决定了方言必将为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不断以其特定本质和开放系统而显示其自身活力,从而与普通话并行不悖。“保留方言,就是保留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保护方言,就是保护祖宗传承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和平教授对该书的出版给予了肯定和点赞,认为《渠县民间语言》为渠县历史文化留下了一个基础资料,一个研究样本,一个开创性开拓,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文化性,是作家、作者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一部值得一读的便捷蓝本。(本报记者 郝良)
新闻推荐
陈代康(右一)查看扩建中的养猪场走进渠县拱市乡高滩村,一座座漂亮整洁的房屋错落有致,水泥路纵横交错,水产基地的鱼虾成群嬉戏...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