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城墙外,有条华丽蜕变的柴市街

达州新报 2019-12-13 17:00 大字

达城的柴市街,早年仅有半边街,人称东城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开始拆墙填沟建茅草房,逐步形成街。附近山上农民在这里集市出售木柴,因此而得名柴市街。北起老车坝、转转楼,南至大东街口(今市中心医院门诊部),长500米、宽15米。在许多老人眼中,这条街几经改建,如今不再是旧模样,实现了华丽蜕变。

东门城墙下,草房变成仿古长廊

84岁的赵兴杰和78岁的彭光金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柴市街,从东门口到徐公祠巷那一段才是卖柴的地方,大多是些木块块柴、树丫丫柴,也有卖茅草的,但很少,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卖柴的。

柴市街的西边是东城墙,有护城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逐步被填平建起茅草房。二十世纪50年代初,现在中心医院门诊部到柴市街的转角处,达城最早的相馆——汇川通相馆(又名任家相馆)就开在那里。往老车坝方向,有三家一楼一底的穿斗式木房,第一家卖烟,第二家卖面条,第三家没有卖什么,紧接着是一条石梯路,大约有两米多宽,从此到小东门(今转转楼)全是茅草房。

那些年,城里的穷人到东城墙下搭个茅草房遮雨。时间一长,天上下大雨屋里落小雨,每年便在屋顶上加盖一层稻草。后来人们在房子周围筑上土墙,便成为单门独户,大约有三、四十户人家。茅草房进深很短,面积也小,十多二十来个平方,前面做厨房,里面放着水缸、案板等,后面则是卧室。在茅草房之间的空地上,有人种些时令蔬菜,自给自足。

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住户中有人拆掉茅草屋,修建砖瓦房,家里有了门市,做点小生意,卖点香烟、水果,维持生活。

1991年,靠城墙的茅草房和城墙一并拆除,修建仿古式的长廊,并于1992年建成。长廊长约500米,总面积5000平方米,门市246个。长廊一楼一底,红柱、拱梁、琉璃瓦,太阳下,屋顶金灿灿的。建有亭台楼角,绘以花鸟草虫图案,非常美观。长廊楼上主要经营电脑及配件,曾经红火一时;楼下主要经营服装,也有开鞋庄、小食店、面包店、化妆品店等。

街东瓦房处,建起排排高楼大厦

曾经住在这半边街上78岁的王国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的情况如数家珍:从东门口往老车坝走,第一家姓冉,就是做火炮的;依次是弹棉花的彭家,过了三家,又是做火炮的刘家,染坊隔壁是一个大院子,几家民房一过挨着的是皮革厂的大院子,杜家旁边便是帝主宫巷。

帝主宫往北,三家门面后是一个姓徐的医生,曾创办二民小(后来的五小);过几家平房,便是曹家的三间门面;罗姓人家开车坊,请人拉黄包车;杜家院子后来是曲幽馆,上面就是今翠屏路社区办公场地;王国元的老房子被改作地区公安处的大门;过五家民房,便到了徐公祠巷口。

又是一排瓦房,便到了东坛街,街道很短,两边是大院子,南边赵家院子,北是肖家院子(解放粮店),接着是达高中、彭家院子、段家院子,在如今海逸电影院那里是龙家院子,后面是多大一个堰塘,好多地方都是荒地,转拐地方便是老车坝。

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政府和企业拆旧房,建新房,先后拆掉了这里破旧、低矮的瓦房,修建起一排排高楼大厦,底楼则修成为门市,如今主要经营服装、鞋子、饮食等,工行、农行、建行、中行几家大银行也入驻其中。

几家老单位,唯独达高中未变动

1944年11月成立的四川省高等法院第七分院检察处,以及1949年12月设立的四川省高等法院达县分院检察处,办公地点在柴市街(公安处内),但最早迁出至大北街。1951年入驻的地区公安处搬迁到西外,如今住进了通川区公安局。创办于1954年的达县市帽鞋厂,主要生产注塑鞋、工艺胶粘鞋和帽子,拥有四楼一底和七楼一底两栋厂房,其位于柴市街2号的地方已改作他用。解放粮店处建成了居民楼。1987年9月1日迁至柴市街18号的达县地区烟草专卖局和四川省烟草公司达县分公司,也早搬到南外七里沟。唯独达州市高级中学(简称达高中)“岿然不动",生气盎然。

达高中创办于1903年,在汉章书院(今文华街小学处)设立绥定府预备中学堂,经费由绥定府所辖的达县、大竹、渠县、东乡、新宁、太平、城口7县商定共同出资;1904年9月,迁至县城西门外西圣寺(今市职高),名为官立绥定府中学堂;1912年春,再更为绥定联合县立中学;1936年收为省办,更名为四川省第十五联立中学;1940年,学校被日机炸毁,为躲避日机再次轰炸,迁往达县檀木场陈姓祠堂,更名为四川省立达县中学,1943年11月29日迁回原址;1950年学校更名为川北公立达县高级中学。学校先后更校名14次,2000年更名为达州市高级中学。

昔日茅草房,如今家家户户嘎嘎香

据《达县市城乡建设志》的记载,东门城墙下的护城河,河里的水只有下大雨、涨大水的时候才由北向南,经过大东门,顺流到州河里,平时基本不流动,时间一长,细菌繁生,臭气熏天。于是,人们填平了护城河,这里便成了一条狭长的城壕。后来,倚墙建茅草房,慢慢成了街道。不过,那时的街面宽不过两、三米,全是泥土地面,凹凸不平,只要一吹大风,便尘土飞扬;如遇大雨滂沱,路面泥泞,经久不干,行人好像在乡村泥田里行走。到了晚上家家关门闭户,整个柴市街黑灯瞎火,成了一条黑乎乎的巷道。

78岁的王德珍,3岁时就从农村来到达高中旁的柴市街,一住就是70多年。她还是小孩子时,街道这一段全部是打布壳的。布壳打好后,最先是背到西门外的石岭桥去卖,几分钱一张,后来送到帽鞋社,解放粮店那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布壳组。她母亲也是打布壳的,将人家从渣渣堆里捡来的烂布片花几分钱一斤买来,由王德珍背到滩头街河坝,放到碳筛里用水淘洗,洗干净后放到河坝石头上晾晒。当铜匠的父亲挣钱很不容易。解放后,王德珍进了街道企业,后又到了纸箱厂,当了一名工人,早已退休在家。

柴市街的泥土街道,在1966年由达县人民委员会进行了拓宽,改建成泥结碎石路面;1972年5月,达县城建局将该路铺成沥青路面;1990年,达县市市政新建柴市街东侧人行道和下水道。街道两旁的瓦房、茅草房,分别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了改建,街道上的居民都住进了高楼大厦。

(郑景瑞)

新闻推荐

渠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让党员民警重温入党誓词,践行入党从警初心,以实际行动服务一方百姓、保卫一方平安、赢得一片民心 讲红色革命故事 践入党从警初心

“如果说,有一个人以手举炸药包的形象留在中国人心中,那只能是董存瑞……”在渠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每个月第二周星期三的“...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