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这片难忘的乡愁 第七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巡礼

四川工人日报 2019-11-08 15:28 大字

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开幕式

大巴山民歌会

观看摄影展

天盆草原

以乡村文化为主体,亿万农民为主角,展示农村新风貌,赞颂农民新创造,讴歌农业新发展。10月29日晚,夜幕下的莲花湖畔光影璀璨,歌舞飞扬。第七届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在达州通川区田园大舞台拉开帷幕。

2011年以来,达州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此次展演内容更加丰富,既有聚焦“三农”,用镜头记录乡土变迁的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有寄情抒怀,用笔墨抒发乡愁牵挂的巴山杯第二届全国乡土诗歌大赛和首届全国新农村诗词大赛。与此同时,达州市首届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也与本届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同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游客、文人雅士、商贾政要齐聚达州,共襄盛会,一同见证“巴人故里 红色达州”在“文旅融合”的逐梦之路上大步向前。

乡村大舞台:唱响幸福新农村

龙舞、号子、鼓乐、杂技……一个个乡土气息浓郁、热情洋溢的表演, 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新农村、新农民的新生活。

开幕式当晚举行的文艺演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载歌载舞,唱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歌舞《侗族大歌》采用多声部合唱的方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了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作品《巴山夜雨·水墨达州》和《巴武雄风》紧扣达州本土元素展开; 由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州市文化馆带来的小品《开门见山》,台上演员用他们幽默风趣的表演承包了现场观众的欢乐笑点。

演出当晚,广受欢迎的山西农民歌手张倩云也来到了现场。一首《芦花》,凭借其稳定的发挥赢得台下掌声不断。1991年出生于怀仁县南辛村的张倩云,因其所在的村庄以玉米种植为主,又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玉米妹”。以花腔见长的她还在现场即兴表演了一段清唱,引发喝彩连连。

“我们这次表演的节目叫绛州大锣鼓《黄河鼓韵》,展现了黄河岸边船夫们最真实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号子讴歌文明,讴歌劳动。” 据山西崇道源鼓乐艺术团领队高红旗介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艺术团里的成员很多都来自农村,这也让他们的演出更加贴近农民生活,更加接地气。” 高红旗告诉记者,就在今年5月,艺术团还受邀参加了在鸟巢举办的亚洲文化嘉年华,100名鼓手现场演出《百舸竞渡》,长达4分钟的表演将绛州鼓乐的速度与力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夜问巴山,雨打芭蕉泪沾面,一夜巴山雨,行吟多少年……”歌舞《巴山夜雨·水墨达州》由达州本地人创作而成。该节目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用这种形式,展现达州美丽新面貌。

此外,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乌兰牧骑的姑娘豪迈放舞,蒙古族汉子弹起特色乐器托布秀尔和马头琴,悠扬歌声中,长调和呼麦等北方游牧民族独有的喉音唱法,让观众仿佛置身广袤的草原。 据乌兰牧骑队员朱凌云介绍,蒙古语“乌兰牧骑”意为“红色的嫩芽”,是一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队。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此后内蒙古各地的乌兰牧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每年有120多场专门为农民服务的演出,演出团队会前往农村牧区,表演马鞭舞这类最受大家欢迎的节目。”

农民摄影展:展现乡村新风貌

在福建惠安一处传统农居里,阳光透过门窗洒满房间。屋内,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一边编着斗笠,一边逗着小孙女。暖色调里,四川摄影师陈显刚把这样平常的一幕用镜头定格。影像中静谧温馨的农村生活场景,使得过往行人驻足观看。

10月29日,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达州巡展在巴山大剧院广场开幕。作为第七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次摄影展设置了焕新、家园、农事、传承和异乡五大主题。来自全国的摄影人将镜头对准农村的人、事、景,在讲述春耕秋收的故事中,记录乡村传统风俗文化,多角度展现农村的建设成就。

“你们快看,这是我们老家麻柳镇!好漂亮。”展览现场,达州市通川区居民李蓉用手指着一张名为《梦幻家园》的照片,热情地向一旁的同伴介绍起来。初夏的水田,水稻苗绿油油地成长。阳光下,明暗光影切割在这片希望田野。摄影师赵季平将镜头聚焦在达州市达川区麻柳镇阡陌纵横的田野。颜色的对比,使得影像画面富有生机的同时颇具层次感。指着相片里的一条公路,李蓉不忘细心地向身边的姐妹介绍,“你看中间这条细线,它实际很宽。就是我们麻柳镇的那条公路。”

“秉承‘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艺术创作原则,中国摄影家协会将评选出的135件入选佳作(含组照)通过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这个平台来到达州巡展。”据达州市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农民摄影大展入选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巴山摄影人在达州境内所拍摄的80件新农村题材摄影作品。

文旅大会:文旅融合开启新征程

“轰隆隆”的巨响在山谷中激荡,半个多小时后,这个以梨花和层层梯田闻名的“川东梨花之乡”荡然无存。2007年,一场推移式特大山体滑坡,让达州市通川区青宁镇岩门村变成了重灾区。

2019年,达州市首届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期间,通川区青宁镇“云门天寨”景区初具雏形。“天盆草原”这一依托大型滑坡体开发而成的旅游景点,作为云门天寨农旅综合开发项目的核心区域,吸引到了来自各市(州)嘉宾及外地文化旅游知名企业客商前往参观学习。

“旅游发展到哪里,交通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近年来,达州市通川区规划建设了旅游公路131公里,开通磐石旅游快线、金石旅游专线、青宁旅游环线等6条旅游专线,先后推出红色经典、田园采摘、休闲观光等6条精品线路,逐步构建起了“快进慢游”的交通网络。

达州,作为巴人活动的重要区域和巴文明的发源地,拥有被考古界称为巴蜀文化三颗璀璨明珠之一的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作为达川地区目前尚存的唯一历史最早、历时最长的古城遗址,出土了“四川最早识字教科书”,并获得中国考古界最高奖——考古田野奖;同时,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宣达战役纪念馆和红三十三军纪念馆,也成为了全国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

据统计,达州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13个点,非物质文化遗产7大类258项,其中国家级3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个。文物古迹、革命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等项目,在为达州旅游业的发展增添灵魂的同时,也在为文旅融合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10月30日,达州市首届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上印发了全市文化旅游指导性文件《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目标直指到2025年,达州将建设成为全国巴文化高地和全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达州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抓好文化和旅游发展事关全市工作大局。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市委将文化旅游产业列为全市‘6+3’重点产业之一,作为\‘五百亿’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达州市委书记包惠表示,达州文化旅游业正加速由“文旅资源大市”向“文旅经济大市”跨越,2019年1至9月达州文化旅游业签约资金373.1亿元,占“6+3”产业的28.4%,位居第一。

达州市首届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期间,文旅专题招商推介会同步召开。会议签约投资合作项目12个,计划投资额106.5亿元。签约项目也呈现出了从观光游向休闲游、体验游转变等特点。包惠表示,激活旅游这个最广阔的文化市场,在融合发展中提档升级,是推动文旅融合大势所趋。

新闻推荐

渠县绘就生态滨江文化名城新画卷

“三山两水"生态相融,“两江四岸"美景如画,多彩“山"、秀丽“水"、宜居&ldq...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