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坚守,为山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记渠县琅琊镇高云村小学教师邓礼映
放学后,邓礼映送学生回家。
华蓥山下,高云山上,在一座白墙青瓦的四合院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耀眼。每当晨曦初露,这里便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在幽静的山区格外动听……
这里是渠县琅琊镇高云村小学,今年55岁的邓礼映是目前学校唯一的老师,从执教第一天算起,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了35年。
35年,他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村小路;35年,他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35年,他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35年,他心中始终笃定的一个目标,是教好大山里的每一个孩子。35年来,从这所不起眼的山区村小,已走出了150多名大学生。
我们都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高云村,与大竹县清水镇接壤,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都喊那里“高云山上”。
1984年,邓礼映第一次走上讲台。那年,他20岁。
走出大山,是高云村人世世代代的梦想。作为全村当时的佼佼者,邓礼映的选择让人十分意外。
破旧的学校、代课老师的头衔、每月20元不到的工资……不少人认为,他在高云村肯定待不长。
事实上,当时的山区教育,何其艰辛!一个老师包一个班,门门课程都得自己教。工作累、条件差、工资少,往往是派的老师前脚刚去、后脚便走……
目睹此景,邓礼映也曾动摇过。可是,这些山里的孩子怎么办?他偷偷地抹了一把泪,决定扎下来,先带出一届毕业生再说。
无奈迫于生计,1990年春节,邓礼映随同乡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很快找到了一个仓管的职位,月薪300多。而彼时,家里的代课工资每月仅60元。可是,五倍的薪酬并没有让邓礼映欣喜。夜深人静时,学校里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一双双渴望的大眼睛总会在他的脑海里浮现……
抵不住思念,挡不住煎熬。三天后,他毅然辞掉工作,结束了此生唯一的一次“下海”之旅。
后来,知晓情况的亲友都责怪他,问他图啥呀?他笑笑说,“舍不得孩子们,我们都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宣汉县新红中心校维修花台。(陈浪摄)通川区一小莲湖学校培训新教师。(本报记者王万礼摄)通川区爱立方蓝猫幼儿园教师布...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