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汉俑留下的历史之谜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锦观客户端
“撞脸”三星堆人像,他们之间有何种联系?
同墓葬的文物与张飞无关,墓主到底是谁?
眉弓双目凸出,面貌奇特的他们是什么人?
橄榄状大眼、招风大耳,耳垂上有小孔、方脸、扁嘴……走进成都天府广场西侧的成都博物馆,二楼“花重锦官城”展厅,玻璃柜里站着一排面貌奇特的陶俑,其面目恍如三星堆青铜人像,但时间却相差1700多年,他们是谁?
形象之谜
成汉俑是“天外来客”吗?
头戴方形小帽,方脸尖腮,弓形眉又粗又长,双眼呈橄榄形状,眼睑较宽且突出,两只招风大耳尤其显眼,又长又宽,几乎占据了整个面部的两侧,两耳垂还各有一小孔。上身成圆筒状,手臂细长,向上抬起握箫于嘴前——成都市博物馆所藏成汉吹箫陶俑是1975年在成都东郊万年场成汉时期墓葬出土的。俑高约半米,为半身塑像:从整体看,这件成汉吹箫俑的头部很大而身躯较小,显得有些比例失衡。他的双目不仅形状奇特,而且相互间距也很大,两只招风大耳更是异于人类常见的形状。总之,与常人在相貌特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颇似科幻电影里一些外星人的模样。专家表示,纵观我国境内历代出土的大量各种类型的俑,很难找到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这让一些考古学者也感到困惑不解。
1985年,考古人员对成都桓侯巷的桓侯墓进行考古发掘,传说中这是蜀汉桓侯张飞墓,墓前曾经还有一座桓侯庙,然而考古发掘的成果令考古学家们非常吃惊,在这座墓中并未出土任何与桓侯张飞有关的文物,反而出土了成汉年间的纪年砖,而墓中所出土的陶俑,面貌与万年场吹箫俑如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眉弓及双目凸出,呈橄榄形状,眼睑较宽且外凸,高鼻,大扁嘴。
1986年,广汉三星堆迎来了令世人瞩目的大发现,两个祭祀坑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几十个青铜人像和青铜面具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有考古学者惊奇地发现,这些青铜人像和面具,竟然与成汉俑在形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弓形长眉、橄榄形双眼、高鼻大耳、耳垂有孔、大嘴薄唇等。如果将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文物置放在一起,除了质地外,一般人很难看出其中的不同。
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墓主之谜
“桓侯墓”不是张飞墓?
成都是蜀汉政权的国都,张飞是蜀汉的著名将领,被追谥桓侯。成都至今仍有桓侯巷,显然是因纪念张飞而得名。桓侯巷内原有桓侯庙,早已不存,附近还有桓侯墓,现在还存在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这是不是纪念张飞的呢?
在1985年,成都市考古队就对这座所谓的“张飞墓”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封土保存较好,直径约45米、残存高度10.41米。封土下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长12.75米、宽2.65米、高2.6米。墓前有镇墓俑,墓内有砖筑棺台,棺台上放置两具木棺。墓葬虽然多次被盗,仍出土丰富的随葬品,有近百件陶俑及动物模型,陶俑种类有文吏、击鼓、吹箫、侍俑等。“陶俑的体形、服饰、姿态各有特色,若干别具一格的发式。”墓葬纪年砖年号有“太康”“玉衡”“玉恒”“汉兴”等,加之随葬品中未发现晚于成汉器物,可以确定这座墓葬不可能是张飞墓,发掘者将墓葬时代下限定在成汉李寿时期。
桓侯巷成汉墓主身份,争议颇多。不管怎么说,桓侯墓的墓主身份等级很高。有的学者根据“玉衡二十四年亲诏书立”砖推断墓主为李班,也有学者认为,桓侯墓墓主很可能就是成汉皇帝李雄。
除了在万年场和桓侯巷,在成都的华阳、金堂,以及西昌、什邡等地也曾发现过成汉墓。目前四川地区已知成汉墓葬不足10座。成汉墓出土的陶俑肖像极其酷似,不论是侍俑、伎乐俑还是镇墓俑,均方面大耳,双目外鼓,扁嘴吐舌,且手中持蛇、环首刀,具有明显的外形特征。
政权之谜
成汉是个什么样的王国?
建都于成都的成汉政权,是东晋十六国之一,它的疆域范围东起巴东、南抵今云南东部和贵州部分地区,北达汉中,西至汶山、越嶲。由于成汉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考古发掘出土和存世的文物均十分少见。
成汉是賨(cóng)人所建立的政权。东汉晚期賨人曾投奔汉中的张鲁政权,曹操兼并张鲁后,賨人被迁至陇西。西晋末年,秦、雍二州因连年荒旱,氐族在陇西叛乱,建立仇池国,天水、略阳等六郡的賨人、氐人、羌人和汉人离开陇西,流徙至梁、益地区。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返乡,301年賨人首领李特在绵竹发动流民起义,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2年)李特攻入成都,草创大成国,建元建初。李特战死后,304年,李特之子李雄称成都王,两年后称帝,国号“大成”,建都成都;公元338年,昭文帝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据史料记载,成汉曾经历过武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献帝李骧、昭文帝李寿,以及李势6代统治,采用过建初、建兴、宴平、玉衡、玉恒、汉兴、太和、嘉宁等年号。
347年,成汉被东晋大将桓温所灭。这个在成都仅存在了45年的政权,因遗存太少,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谜团。
身世之谜
成汉俑是賨人吗?
面貌奇特的成汉俑到底是什么人?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提出了三种猜想。
第一种猜想:成汉俑表现的是賨人的形象。史载成汉为賨人所建,有学者认为,成汉俑理所当然是賨人的形象反映,这种看法在学术界一直是占据多数的主流观点。
历史文献中,对賨人最早的记载在秦汉时期,史载賨人住在巴地,骁勇善战,秦时曾射白虎为民除害,秦末曾助刘邦夺得天下。现在,在川东渠县还有一处景点名叫賨人谷。
被后代追谥为成汉始祖的賨人领袖李特,其祖先是宕渠人。2017年2月至7月,配合大遗址考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渠县城坝遗址进行了第四次的年度考古发掘,出土了两件“宕渠”文字瓦当,是城坝遗址为秦汉“宕渠”城最为直接的文字证据。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与“賨人”有关的城址。
第二种猜想:成汉俑是羌人的形象反映。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现,成汉俑系賨人形象的观点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学者索德浩则认为,賨人分布区域范围内未见此种造型陶俑,“成汉俑非賨人形象,而有可能是以氐人为主的氐、羌等少数民族形象。”
据历史记载,建立成汉的关中流民的主体,除了賨人,还有氐人和羌人。索德浩认为,从民族来源分析,“成汉俑和三星堆青铜人像的族属很有可能同源。”有学者据此认为,成汉吹箫俑吹奏的其实是原始的羌笛。
第三种猜想:成汉俑奇特的面貌是受到了古蜀巫文化影响。
有学者认为,成汉俑特异的面貌造型,是因为成汉受到三星堆时代遗留的古蜀巫文化影响。
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原馆长刘弘认为,史料对李特、李雄的外貌均有记载,如果他们的长相如此奇特,为何在文献中未留下只言片语?我国出土的各类陶俑、铜俑,除了三星堆器物坑中的青铜人像外再也找不到与成汉俑相似的形象,三星堆与成汉相隔1700-1800年,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刘弘认为,史料曾记载,賨人是居于秦之巴郡的古老民族,受到巴蜀地区巫觋文化影响,东汉末賨人崇信的宗教主要是张鲁的天师道。刘弘认为,天师道吸收了蜀地的巫觋文化,成汉俑与三星堆青铜人之间,有一条巫觋文化传承的脉络。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及面具制作精美数量大,种类多,他们代表了古蜀巫觋文化的全盛期;而成汉俑简略的造型,却反映了这种文化到汉晋时期的衰落,所以严格地讲,成汉俑已是古蜀巫觋文化的孑遗了。
遗憾的是,虽然东汉晚期葬具已经多用陶棺,但成汉时期葬具却多为木棺,墓葬主人的遗骨没有保存下来,所以目前并不能通过DNA鉴别这些墓葬是賨人、氐人、羌人还是在成汉统治之下的汉人的墓葬。成汉俑,至今仍是扑朔迷离的历史之谜。
本报记者 汪兰 成都博物馆供图
新闻推荐
“立夏”到“立秋” 每隔一天就有雨 “秋老虎”即将上线 最高气温将超40℃
本报讯达州的春天很美却很短暂,而夏天却酷热又漫长。不过,今年老天似乎温柔了不少,从“立夏”到“立秋”,几乎每隔一天就有雨...
渠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