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伶于淑惠与达州京剧那些事(下)

达州晚报 2019-08-07 09:52 大字

70岁的于淑惠,在京剧梨园坛饰演《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

40余岁时,于淑惠在京剧《红娘》中饰演传书的红娘

“京剧三姐妹”在今年5月3日庆祝达县京剧团建团60周年时喜相聚。左:于淑惠(76岁),中:邓强俊(80岁),右:梁光敏(73岁)

闲士说事秦巴闲士:本名王元达,知名网络媒体人,达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虽年近古稀,却驽马狂奔,锐不稍减。擅长文艺评论、餐饮文章和人物传记。著有《达州美食》《游历四方话美食》《那人、那事》。

京剧博大精深,不仅因为他的艺术性,还因为他的化妆技巧。京剧化妆很有学问,穿戴先后有序,旦角的化妆分为拍底色、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眉毛、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程序。京剧团设有专门的化妆师,于淑惠却练就了自我化妆,她的化妆造型俊美,顾盼生辉。就是在今天,她若化妆演出,不知道者还以为只有二三十岁。

60年代于淑惠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当时,达城有“京剧三姐妹”之说(邓强俊、梁光敏、于淑惠),意为这三姐妹被京剧爱好者欣赏赞美。按今天的说法,就是京剧偶象。

邓强俊:重庆人,今年80岁,从小爱好京剧,拜重庆名师学戏。12岁小学毕业后参加外地戏班演出。17岁回重庆,经重庆京剧人士推荐参加渠县京剧团。此时渠县京剧团正在重庆市解放碑“大众游园”的演出。“大众游园”是一个仿“上海大世界”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集戏剧、电影、曲艺、杂技、民间文艺表演于一体,实行一票制入园通看。长期驻场演出的艺术团体主要是重庆市的川剧团、京剧团、越剧团、曲艺团、杂技团、重庆木偶剧社。也常有四川各地市、县,乃至国内其他省市的艺术团体进园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派兴旺景象。

1956年,渠县京剧团受邀在重庆“大众游艺园”演出,邓强俊应约参加考试,那时的她正是青春妙龄,身材高挑,大大的眼睛仿佛会说话,嘴唇略厚,线条分明,虽是女性,却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她演唱了一段京剧须生的名曲,剧团的演员们听后无不颔首折服。

邓强俊主要演须生、老旦。她参加渠县京剧剧团不久就脱颖而出。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生在戏曲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分文、武。邓强俊唱、做、念、打,是文武全材。老旦是京剧旦行的一种人物表现形式,主要扮演年长妇女形象,早期京剧没有专门饰演老旦的演员,都是老生兼演老旦,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此行。邓强俊饰演的老旦吐字清楚、喷口有力、行腔流畅、韵味醇厚、中气充沛,穿云贯石。年轻的邓强俊承担剧团演出的大梁,饰演《狸猫换太子》中的寇珠、《杨家将》中的杨继业、《黄飞虎反五关》中的黄飞虎、《杨门女将》中的余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等,现代京剧《沙家滨》中的阿庆嫂,《海港》中的方海珍、《红灯记》中的李奶奶等,都是主要角色,为达城人耳熟能详。

邓强俊60年代初期任京剧团副团长,70年代后期任团长并成为共产党员。80年代初,为照顾夫妻关系,邓强俊调入北京市第三京剧团,在北京京剧名角成堆的地方任北京市第三京剧团团长。北京京剧界无不赞扬说:想不到大巴山区还有这样的京剧人才。

梁光敏:达城下后街人,今年73岁,虽是女儿身,小时候却爱爬树掏鸟窝,舞棍棒,翻筋斗。8岁时考入渠县京剧团,专攻短武旦。短武旦是旦行的一种,大多扮演勇武的女性,如武将和江湖人物中的各类女侠,表演上重武打和绝技的运用。梁光敏的武旦属短打类,不重唱功重武功,说白了就是拳脚功夫。梁光敏练就了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又称过家伙,将武器作抛、掷、踢、接等特技表演,极具观赏性。梁光敏10多岁登台演出《哪吒闹海》,把小哪吒演绎得活灵活现,每次演出,连续翻出40多个功夫前桥(软翻),令人眼花缭乱,博得满堂掌声。饰演的形象有:《打焦赞》中的杨排风、《十字坡》中的孙二娘、《三岔口》中的店主婆、《水漫金山寺》中的青蛇、《杨门女将》中的杨七娘、《能仁寺》中的十三妹等。

梁光敏乐于助人,人缘关系好。因爱人是南充京剧团演员,于70年代末调南充京剧团。

当时的地委书记李香山是个京剧戏迷,不时来马蹄街京剧团观看演出,若有新剧上演,他若在达城,首场演出必到。李香山有时来到后台,勉励演员认真演戏。他对于淑惠的表演赞赏有加,并多次告知剧团要着力培养于淑惠。

谁个妙龄女子不怀春,谁个少年男子不钟情。情窦初开的于淑惠不泛男性追求者,收到的情书不断,有的还拦路表白。于淑惠的心却早已所属,这就是知她、爱她的郭宪恺。郭宪恺在渠县京剧团任政治指导员,渠县京剧团迁回达县专区时,因不是共产员,改任团长。郭宪恺一直争取入党,但因家庭成份不好一直没被批准。郭宪恺从小爱好音乐,也喜爱京剧,也许是上天安排,他调到京剧团后竟迷恋起青衣、花旦。郭宪恺与于淑惠因对京剧旦角的爱好而相知。郭宪恺既是领导也是老师,更是一个大哥哥,他俩不仅相互探讨研究旦角的演唱,郭宪恺还常帮助于淑惠分析剧中的角色人物,共同研究怎样去饰演。他们相爱是天作之合。郭宪恺对于淑惠总有一句口头禅,“清清白做人,认认真演戏”。郭宪恺与于淑惠相识于1956年,为了京剧,他们一再推迟婚期,直到1966年才正式结婚,此时,郭宪恺已31岁。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人们的观念还是“早结婚,早搭谷子,早生儿”,他们算是晚婚中的晚婚。

1972年,郭宪恺被下放到杨柳桠达县专区汽修厂,一直工作到1990年8月,以县级待遇退休。文革结束后,郭宪恺有很多次机会调回剧团,也有很多次机会调往其他单位,他都一一婉拒。

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郭宪恺在汽修厂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1年被达县地区交通局评为先进个人。郭宪恺在汽修厂工作期间,不断要求入党,退休前二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心愿。郭宪恺2007年因病逝世,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于淑惠一直朝夕相伴。

文革结束后,于淑惠的艺术春天再次来临,舞台上她光彩绚丽,塑造了不少的精典戏剧形象:《望江亭》中的谭记儿、《玉堂春》中的苏三、《锁麟囊》中的薛湘灵,《勘玉钏》中的俞素秋、《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每次演出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八十年代后期,京剧受到电视、歌厅、舞厅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陷入困境。马蹄街京剧团剧场在商业浪潮中改作他用,京剧无戏可演。于淑惠怕技艺三天不摸手脚生,便自购了京剧服装,在家演练。当京剧团有20多个演员自发组建了京剧梨园坛茶社时,她首先报名。

位于滨河游园的梨园坛不时举办京剧义务演出,于淑惠都热心参加。有人请她化京剧彩装,她义不容辞的答应,有人请她赴堂会演出,她会认真演戏,有人请她教唱,她会倾心相授,这一切,她从不言钱。于淑惠待人热情大方,朋友有困难时,她会慷慨解囊。到农村演出,看见有的乡亲穷困,也会善举捐助。

2019年是达县专区京剧团成立60周年,原京剧团的演员近60人,今年5月3日奔赴成都,相聚在百花潭公园。曾经的“京剧三姐妹”邓强俊、梁光敏、于淑惠欢聚在一起,“昔日的青春妙龄,今日白发皓首”,她们相互拥抱,悲喜交集,道不尽的别离衷肠。于淑惠噙着泪笑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时光流逝,抹去了我们的容颜,但不能抹去我们三姐妹京剧的情缘。”

旅美作家、达州籍当代著名诗人陈官煊特赋诗一首(摘录):

李铁梅,杨子荣,阿庆嫂,洪常青;点点滴滴热泪在胸中涌流,朝朝暮暮回忆刻骨铭心。

多想时光来一次倒流,重温那些清晨和黄昏;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再一次奉献我们的青春。

不要说我们来去匆匆,隔山隔水隔不断深情;只要记住京剧团这个名字,我们的心就会团得紧紧。

于淑惠为京剧而生,视京剧为自己的生命。她一生平淡,儿子工作于北京,女儿工作于广东,都已成家立业。于淑惠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她一直认为:平淡是福,自己是一个幸福的达州人。她的幸福,来自于“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这些年,于淑惠不去北京、广东与子女生活,一直在达州坚守着京剧的精神家园。她与京剧界的同行、票友在老干部局的领导下,组建了京剧队,坚持京剧演唱。

那曾经让人荡气回肠、至今仍余音绕梁的京腔京韵,因他们的坚持,仍飘荡在巴山渠水、回荡在人们心间。

新闻推荐

拿抓 拿扎 落咋 罗抓…哪吒咋读? 这两个字为什么难读?鲁奖得主周啸天:是因为出自译音

■天府早报记者周琴眼下,大家最为关注的电影,莫过于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意思的是,7月31日,关于哪吒的方言读...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