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田野生长希望 来自渠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报告(下)
□本报记者 何南观 冯尧 黄江涛
共赢: 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希望
规划建成了农业园区,也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业主,但如何让这些企业在渠县长久扎根,如何让农民增收致富呢?
实践中,渠县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市场规律、各方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可以获得一笔土地流转金;农民到园区务工,可以挣得一笔收入;政府经营性投入资金按10年投资回收期计算,并按贫困户20%、村集体30%、全体村民50%进行股权量化分红,让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户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谈起安北乡柠檬基地建成后当地农民的收入,乡党委书记罗乐如数家珍。“如今,我们乡干部的工作主要就是服务,为园区服务,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
罗乐所说的政府经营性投入股权量化分红,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将县财政投入园区建设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入股种养殖实体,从盛产期开始,分10年按总额的10%分红,每年以2:3:5的比例分配给贫困户、村集体和所有村民。仅此一项,年均助农增收1000元以上,真正实现惠民富民。
汉亭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超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推行“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合作社按每亩每年700元的标准支付农民土地流转金;果园常年聘请当地100余名农民在基地内务工,日均工资70元;合作社吸收基地内424名农户为合作社成员,每年将利润的20%按成员土地流转面积进行二次分红。
“到了采茶旺季,人手严重不够,我们还要到其他地方请人干活。”渠县秀岭春天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梓婷说,只要愿意干,如今的农民在家乡完全可以挣到钱了。
构建农业园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农户与园区各类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国家投入股权量化分红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各个业主经营模式不完全一致,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充分考虑了农民的利益。
渠县在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壮大集体经济。
“农民先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这样村集体可提取2%流转费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另外,全乡所有产业,村集体与合作社都签订了协议,每年合作社总收入的千分之五要归村集体所有,从而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保障了集体经济。”罗乐认为,这种模式,让企业、村集体、村民几方受益,各方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村集体有了经费,可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可完善文化活动场地,可救助突遇困难的村民……作为基层组织的作用,一下子凸显了出来。
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业生产模式,是农业领域又一次深刻的变革。通过变革,解决了农民没项目、管理缺技术、销售没门路的难题。如今,渠县已基本形成“乡建设基地、村有合作社、户户能增收”的产业发展模式,将农村的资源盘活,让乡村重新焕发了活力。
受益最大的,自然是农民。截至2018年,渠县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发展农民专合组织535家,建成现代畜牧养殖小区590个,100亿元生猪产业链持续壮大,渠县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1家、388个、133个。农业的变革,对助农增收,尤其是在帮助贫困户脱贫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从引进了花椒产业,建起了产业基地,我们增收的后劲更足了。”渠县拱市乡绿水村村民李顺祥,曾经是一个贫困户,如今,他和家人在花椒基地务工有收入,加上土地流转金和自家养的3头肉牛,全年家庭人均收入超万元,他也成了“脱贫光荣户”。
“在创新产业扶贫、实现产业全覆盖的基础上,渠县还积极引导12亿元工商资本进农村,在贫困村建立30多个‘扶贫车间’,辐射带动了4000余户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渠县县委书记苟小莉说,发展现代农业让渠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变,让农业成为了更有希望的事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自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以来,达州市通过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市县(区)联动,全力打造“一刻钟公园圈”,全市人均公园...
渠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渠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