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 父亲为救战友命殒高原 19年后 女儿辗转千里雪域寻亲

达州晚报 2019-04-09 09:54 大字

宋兴兰母女俩在描红墓碑

“爸爸,我们来看你了,你在那边过的怎么样,女儿现在已经长大了。”今年清明节前夕,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烈士陵园,19岁的何语嫣第一次摸到了父亲的墓碑。

19年前,28岁的川藏兵站部原某汽车团战士何春光告别家人,从老家四川渠县出发返回部队,却在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

19年来,何春光家人一直想去他的墓前祭奠,但由于种种原因,这趟探亲之旅始终未能成行。今年,何春光家人在部队的帮助下,从渠县出发,辗转数千公里,终于来到波密县烈士陵园,祭奠她们日思夜想的亲人。

不幸牺牲 生命定格在帕隆藏布江

2000年春节刚过,何春光辞别妻子宋兴兰和出生不到3个月的女儿,返回部队执行年度首趟进藏运输任务。

3月21日,车队行驶途中突遇险情,何春光驾驶的车辆失控冲向帕隆藏布江。危急时刻他果断处置,同车的战友获救了,何春光却沉入冰冷刺骨的江水中,生命永远定格在28岁,定格在雪域高原。

因天路高寒缺氧、道路艰险,远在渠县的妻女和双亲未能见上何春光最后一面,只能通过部队拍摄的视频,看到何春光被安葬异乡的情景。

“这些年,何春光生前所在连队的战友一直没忘记我们。去年春节前,还专门送来近7万元的慰问金。感谢他们,我们从不后悔送他到部队。”何妈妈说。

为爱坚守

19年独自抚养女儿成长

何语嫣上小学3年级的一天,老师突然把宋兴兰请到学校,说语嫣不仅没写作业,上课还心不在焉。

晚上回到家,宋兴兰正要对女儿发脾气,语嫣哭着跑到她跟前说:“妈妈,老师这次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可这些年,你一直告诉我说,爸爸在很远的地方工作,爸爸在我脑海里完全是一片空白。我几次拿起笔,就是不知道怎么下笔。”

听到女儿的这番话,宋兴兰哽咽了。为了给女儿一个幸福的童年,宋兴兰把这个善意的谎言说了9年。如今,宋兴兰不得不说出实情。

“这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也是唯一一张你和父亲的合影,合影那天为了让奶瓶里的母乳不凉,你爸爸一直放在怀里暖着。”

9岁的语嫣拿着照片跑到房里,躲在墙角偷偷流泪。

“我恨你无情地抛下我和妈妈,让我们孤单无助;我想念你留在我们身边,陪我一起慢慢长大;我崇拜你为国牺牲,骄傲自己是英雄的传人……”不知过了多久,语嫣擦干眼泪,凭着照片和母亲的回忆,写下了《我的爸爸》一文。

翻山越岭

一家人终圆“团聚”梦

多年来,家人一直希望到何春光坟前祭扫,由于进藏条件艰苦,何语嫣年纪太小,一直未能如愿。如今,随着高原道路条件的改善,语嫣终于在母亲和姑姑何春梅的陪同下踏上祭扫之路。

何妈妈因为要照顾瘫痪的老伴,不能随行。临行前,何妈妈东奔西跑购买香烛,准备了儿子生前最爱吃的辣香肠,将思念融进祭品,带到儿子墓前。

出发当天,何妈妈一直将他们送到几十公里外的火车站,才依依不舍地道别。第二天凌晨6点,大伙搭乘最早的航班飞往林芝。

为了这次祭奠,部队派出了最好的车辆和驾驶员,指定了军医全程陪同,即便如此,通向波密的道路依然充满了艰险,一路上滚石、滑坡险情迭出。然而,相比19年的苦苦煎熬,眼前的艰难险阻微乎其微。

辗转两天,克服严寒、晕车、缺氧等不适,母女俩与何春梅终于抵达扎木大站。

第三天一大早,她们顶着风雨赶赴烈士陵园。

一别19年,家人终于来到何春光墓碑前。抱着墓碑,她们的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

“儿啊,你说执行完任务就回家,爸妈等了你19年……”何春梅拨通母亲的电话,19年来,何妈妈终于通过电波与儿子隔空对话。何爸爸因为瘫痪,双手不停地颤抖,太多的心里话竟不知如何开口……

看到这一幕,周围官兵都忍不住失声痛哭。

返程途中,语嫣说,今年打算报名参军入伍,接力爸爸未走完的英雄路。□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曾经的老工业城市借力机构改革和文旅融合发展东风,向文化旅游要发展空间 达州坚定建设巴文化高地步伐

3月29日,达州市渠县土溪镇城坝遗址,渠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钟华有些失落,从北京传来消息,城坝遗址落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