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档案: 王金亮(原名王德轩),出生于1926年8月,渠县涌兴镇人,1943年入伍抗战。

达州晚报 2019-04-03 10:26 大字

国难之时,他们入伍从军;抗战之中,他们浴血疆场。日前记者与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志愿者一道对达州抗战老兵进行了逐一寻访,追忆他们走过的烽火岁月,记录他们保家卫国的热血情怀,并将这些搜集到的老兵影像资料进行了整理,特推出《抗战老兵档案》。

抗战老兵如今全部年过九旬,留给我们的时间是如此有限,为了追上他们如风消逝的身影,唯有留下他们的影像资料,作为对他们最好的纪念方式,并以此昭示后人,更好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勿忘国耻,勿忘这段抗战史。

1

“我与同学任发孔在1943年被一起抓丁送到重庆后,我因为突然生病住进医院就和同学分开了。出院后我被分配到后方勤务部,任务是:根据各战区作战要求,躲避敌人空军和炮兵的轰炸,保证前线弹药、器材、粮食的补给,然后返回时再将受伤官兵运到后方医院。到了西安兵站辎汽团,班长叫孟献德,带我的师傅叫龚继文,部队发黄色衣服,夏天一套,冬天发棉衣,发短棉裤,绑腿,布鞋一年一双。”

2

“我们负责从兵站管理的洛川、三原、平凉、固原和耀县等地向潼关运粮食、衣被、武器、炮弹,我的主要任务是随车修理,运输车主要是雪弗莱、道奇。不管夏天冬天,部队开到哪里,我都是睡在驾驶室,冷热都受罪,一直到抗战胜利。”

“辎重营驻扎在西安到潼关铁路线旁,粮草弹药都在华阴庙卸下,再由辎重营汽车转运,因为日军有机动的远程大炮,可以炮击潼关,火车不直接运到潼关,辎重运到华阴庙,可以躲避日军的炮击。然后,再靠人、畜力运输到各前线部队,一只骡子或马能运六发炮弹,只是更辛苦更危险。

有一次,在运送弹药去潼关的路上,汽车出现故障,抛锚了,太阳大得很,刺得眼睛都睁不开,检查故障发现是开锅,打开汽车引擎盖的时候没有注意,水一下炸了,我的一张脸被开水烫烂,肉皮一大块一大块地掉,痛得钻心。当时缺少药物,就用土办法治疗,可能是年轻,人贱,没有过多久,自己就好了。”

3

“1944年,战争打得惨烈,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大,受伤的将士由几十辆骡马拉的大车,不断从前方送下来,然后运送到后方医院。有一次,我到耀县拉军粮,车上的两个备用胎掉了,赶紧熄火回去找,那个时候轮胎金贵,也赔不起,走了很远才找回来。结果发动车的时候,车打不起火,便用那种长长的手柄使劲摇,不慎把左腕骨折断,到陕西省立医院住院,当时没有接好,至今左手腕骨还有些弯。”

“当日军投降的消息传来后,大家都高兴得很!为庆祝抗战胜利,全城都是警报声和鞭炮声。街上的东西也很便宜,因为很多商铺把东西降价卖了,欢天喜地赶着回家。因我家父亲还在,思亲心切,便在部队办了手续,把棉衣和铺盖挑回了家。我是汽车兵,沿途好搭便车,1946年上半年,我从大竹回到了渠县老家。”

4

回忆往昔的烽火岁月,王老很是感慨:“有国才有家,人家侵略我们,要是都怕死不敢上战场,最后终究还是要遭欺凌,拼死一搏总比当亡国奴好。要是现在遇到这种情况,我这把年龄,只要走得动,照样可以当后勤!”

王老说自己这一辈子遇到了不少伤心事,但是一定要有好的心态,要看开一点,尽量让自己活得简单、快乐。

如今,年过九旬的他不时会到镇上的小茶馆和老伙伴们喝喝茶、聊聊天。

“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政府每月给我发生活费,一些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也经常来看看我,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很满足!”

□本报记者 郝良

新闻推荐

渠县食药监局严查学生营养餐质量

消费质量报讯(麦博卢贵清记者蒋兴强)3月14日,渠县食药监局深入学生营养餐配送企业四川润宇食品有限公司,严格检查学生营养...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