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花鸟虫鱼”打了半辈子交道
“红楼梦”系列剪纸
雷来云展示作品
剪纸是我国一种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它不仅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历史,更将广大人民的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结合起来,形成丰富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
傣族儿女飘扬的裙带、十二金钗的细致灵动、雀鸟牡丹的富贵雍容……一幅幅精妙的图案跃然于雷来云的纸上。今年64岁的他,被周围朋友们称为“纸痴”,年少时期就钟情于剪纸艺术,数十年间其作品屡屡见报。虽在忙碌的青年阶段停止过一段时间,但自退休后,雷来云又重新拿起剪刀,剪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年少时期成“纸痴”
敲响门铃,记者走进雷来云的家。只见客厅墙壁上、卧室、衣柜上到处都摆满各色人物、花鸟等剪纸作品。而眼前这位老者,虽然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说话干练。眼下,他正为年节做着准备。“有不少朋友都要我的剪纸作品,春节嘛,贴上剪纸福字、生肖都挺喜庆的。”整理好剪纸作品,雷来云便开始舞动剪刀,不多时,一幅精美的窗花便跃然于纸上。
谈及剪纸这门手艺,还要追溯到雷来云十三四岁时期。今年64岁的雷来云是渠县三汇人,少时,镇里的年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造型各异的窗花,剪纸的魅力便在雷来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76年,雷来云进入当时的达县地区棉纺织厂工作。工作之余,他喜爱读书、看报、逛美术展。“当时我们厂有张《达棉报》,上面常刊登干部的书法、文字等作品,少有基层职工的作品,我就想两年之后,也在上面刊登我的剪纸作品。”
立下决心,雷来云从观察书报、临摹别人的剪纸作品开始,看到精美传神、造型灵动的剪纸作品,便收集起来,空余时间自己照着剪一些简单的花草。“那时候真是入了迷,一天不剪都不舒服。”醉心于剪纸的雷来云白天上班,抽晚上和周末时间练习。就这样,他的剪纸技法逐渐成熟起来,到后来,给《达棉报》投稿,每回必用。
“以最常见的‘囍’字为例,在中间添点花、变个造型,就能剪出不同花样。”雷来云的名声在棉纺织厂里传开后,谁家有婚嫁之事都找他,就连厂外的人也人托人来求取剪纸作品。
剪出独特风格
在棉纺织厂工作的日子,雷来云完成了数百幅剪纸作品,涵盖了人物、山水、花草等题材,多幅作品在《工人日报》《四川工人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其中,剪纸作品“八小时以外”在2011年四川省第四届彩虹美术大赛中荣获了二等奖,“松风梅骨”2011年参加纪念陈毅元帅诞辰110周年画展,被陈毅纪念园收藏。
在外行人眼里看来,剪纸非常复杂。但对于雷来云来说,剪纸不过是平常的活计,有纸、会用剪刀就行。
一幅剪纸作品的诞生,先从灵感构思开始。“要从生活中去观察、多思考,动笔之前构想出图案情节和场面,注重线条疏密结合、布局合理。”构思完成之后,描草图、绘制成型图案,用复写纸誊写,最后用剪刀、刻刀完成。
选材上,“傣族踏青””高原舞风”“雪融春暖”……这些展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场景,在雷来云的剪纸作品里尤为多见。“我特别喜欢剪藏族题材,舞蹈动作特别优美,常投稿的报社还以为我是少数民族。”雷来云说。
而讲求节俭的雷来云倡导“废物利用”。常利用广告单的自然配色来设计剪纸图案。一张配色杂乱的广告单,通过雷来云的指尖挥动,就会变成一幅色彩变幻的剪纸作品活灵活现。
重拾手艺乐传承
1998年,雷来云从棉纺织厂下岗,为生计外出打工,只得把心爱的艺术放到一边。直到2010年退休,平时爬山跳舞锻炼时,熟人见面就问:“老雷,你的手艺丢没丢? ”雷来云这才重拾剪纸手艺。上午安静地待在家画画剪纸,下午到图书馆读书看报,晚上跳舞锻炼,日子过得充实又有意义。重拾手艺之后的雷师傅,技艺不减当年,一幅1.6米长、细致勾勒出眉眼细节的“十二金钗”,在雷师傅的手下栩栩如生。
谈及传承剪纸这门手艺,雷师傅感叹,“找我学的人多,但坚持的人很少。剪纸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
“在达州专门搞剪纸的人少,也不成熟,盼望有科班出身的人来教习。”雷来云说,“我认为剪纸不会失传,民间艺术藏于民间嘛,自然有更出色的人用另一种创新方式来展现。”
新闻推荐
图“方便省事”,两车合成一车拉,超载9人 渠县一校车司机超载挨罚“丢饭碗”
本报讯近日,渠县一校车司机驾驶核载37人的校车,为图“方便省事”竟实载46人。结果,该校车司机不仅因超载被交警处罚,还失去了...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