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糖画”:手尖上的艺术 非遗传承人王启丰父子曾被湖南卫视和江西卫视邀请录制节目
手拿勺子,舀起热乎乎的黏稠糖汁,飞快地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龙飞凤舞”,10来秒钟就能变成一只蜻蜓、一只蝴蝶、一条金鱼……近日上午,达州市人民公园门口行人稀少,但社区记者却发现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坚守在寒风中,精心制作各式各样的糖画,吸引了过往市民尤其是小朋友的目光。他就是达州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家糖画”的第二代传承人王启丰。
A师承其父 做糖画已40余年
热情、豪爽、平易近人,是初见王启丰时的印象。社区记者的到访,几乎影响不到他手中的活计。因为几十年的“江湖闯荡”已让其手艺娴熟纯青,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干活并不在话下。王启丰的摊位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一个小煤油炉、炉子上放着一个小铝瓢、一个小铝勺、小桌上一块大理石板,这便是他糖画摊的标配。那被磨得光亮的铝勺,就连王师傅自己都记不清用了多少年了。
由于是周末,上午9点,到公园玩耍的人多起来,看见有艺人做糖画卖,一些小朋友开始光顾王启丰的摊子。围上来的小朋友转一转圆盘中的指针,转到对应的动物图标后,王启丰便开始忙活起来。他将事先熬制好的糖汁在煤油炉上加热融化,然后舀起糖汁,娴熟地以勺子为“笔”,以糖汁为“墨”,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飞快地“画”起来。灵巧的手腕抖、提、顿、放,时快时慢,时高时低,细节处用铝片雕饰刻画。随着缕缕糖香,一幅生动的糖画便跃然石上,然后用刀子起松,粘上一根竹签,便大功告成。
社区记者看到,一位小朋友刚买走一条漂亮的“金鱼”,另一个5岁小孩也缠着妈妈要买一个。随后又来了两个十来岁的学生娃,当王师傅问她们想要什么造型的糖画时,女孩子说要明星的名字。用糖汁写字也是王师傅的拿手好戏。当学生娃说出“赵丽颖、古力娜扎”时,王启丰立即挥勺作字画,不到一分钟,漂亮飘逸的明星糖画名字就一蹴而就,让两女孩喜不自禁,拿在手上久久把玩。
谈起糖画手艺,王启丰很是感激父亲对他的潜移默化。1953年,王启丰出生于渠县涌兴镇农村。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就会摆弄很多造型漂亮奇特的糖画。尽管那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慈祥的父亲总能用他的一双巧手做很多小动物的糖画,靠做这小手艺贴补家用,时而还做给孩子们品尝。受其影响,王启丰对糖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王启丰正式跟父亲当学徒,学做糖画手艺。父亲因年高也正有将糖画手艺传承给他的用意。自此,王启丰走上做糖画手艺之路,这一干就是40余年。
B习练糖画艰辛,手上都是老茧和水泡
接过父亲的手艺后,王启丰一边种庄稼,一边抽空找来一些糖画资料,边看书边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到达州周边的县区乡镇、集市上去做糖画卖。在日晒风吹中勤奋习练,大大提升了他的糖画技艺。
社区记者注意到,大理石板前的插盘中放着一串串类似于棒棒糖的“糖饼”,个头小,色泽饱满,看上去制作并不难。但王启丰告诉社区记者,“糖画并不是轻松的技艺,‘糖饼’是学习糖画的基本功,好学,但学好不容易。”开初他跟着父亲学糖画就是从最基本的糖饼开始练习。学习糖画规矩非常多,练习时要将糖丝快速弄断,动作要干脆利落,保证“手抖糖落,手扬糖收”,不然就会影响之后的作画。开初有些笨拙的他,练好“糖饼”这一项活,就学了整整一年半。如今他的手艺灵活自如,也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耐心细致的传授分不开,他很感激父亲让他传承了这门手艺。
如果说画“糖饼”只是糖画的入门,那么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戏剧人物的形象才是真正的考验。“刚开始觉得糖画很难,要慢慢琢磨每个造型。”王启丰告诉社区记者,每个形象要烂熟于心,才敢直接用勺子画,学习的过程非常艰辛,手上都是老茧和被糖汁烫出的无数水泡。
交流中,王启丰说,学习糖画不仅要耐得住性子,更要有美术天赋。糖画要出彩,需要经过糖画绘制的专业训练,否则即使能用勺子描出图形,也会缺少神韵。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王启丰虽然没有拜专门的糖画大师傅学习,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掌握了糖料的特性,操作技术非常娴熟,探索出不少糖画绝活,做出的糖画造型栩栩如生,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如今他能做的糖画品种多达50多种,而且最擅长做大型的糖画艺术品。
“做大型的糖画不但要求技术高,而且费事费时。做一个一两尺长的精品糖画,光做就要半天时间。不但要提前熬制糖汁,而且熬糖时还得守在锅边,不得离人,因为糖的特性是需要热做,一旦冷却就没法操作。所以,做大型糖画非常辛苦”。今年3月,市区文化部门联合组织达州市非遗文化传承人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下基层”活动,要求王启丰做一个质量精美的糖画展出。王启丰便把他最拿手的绝活亮了出来:加班加点利用大半个晚上的时间,和儿子王彪一道,用纯糖制作了一条长达近50厘米的“糖画捆龙”。展出当天,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糖画捆龙”,不但惊艳了学生和群众,也让参观的人们在纷纷点赞非遗文化奇特美妙的同时喜爱上了糖画艺术。
王启丰对糖画艺术有独特的见解和表现手法。他的糖画以花鸟、小动物见长,简单的鸡、鸭、蝴蝶等小型动物七八秒即可成形,难一点的火龙戏珠、立体花篮等制作时间相对长一些。王师傅说,技艺的精进,全靠自己领悟。一开始学习糖画时,遇到复杂、陌生的图形,他都会先在纸上用笔勾个轮廓,琢磨许久后,再开始用糖汁作画。而如今,所有的糖画他都极为熟练,再复杂的图案也能搞定。王师傅表示,他最拿手的便是画“糖龙”,完全是精雕细琢,龙的鳞甲如何走丝、如何浮雕,都极显功力。
功夫不负努力的人,经过多年的学习摸索,王启丰的糖画飘逸俊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2016年,“王家糖画”被评为达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十余年的风霜磨炼,让王启丰成为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糖画技艺“王家糖画”的第二代传人。
C不让糖画失传 全家人总动员
采访中,王启丰告诉社区记者:“糖画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手艺,自唐代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创作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等,发展到现在还能画出飞机、汽车等。作为一种美食和艺术欣赏品,以糖做成的画,可观可食”。而“王家糖画”经过三代人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其技艺逐渐形成了糖汁久熬不黑、糖画甘甜美味、成型快、不易融化、保存时间长等特点,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从事糖画手艺40余载,如今糖画早已成为王启丰生命中的一部分。2016年“王家糖画”申报为达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他更是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经常走进校园、企业和乡村推广糖画。
现在王启丰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他还是不余遗力的执着坚守并继续创新,发扬糖画传统技艺。他也曾试图收一些徒弟,想把糖画技艺传授给年轻人,但由于糖画并非来钱快的行当,很多人常常因见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放弃糖画的学习和创作。好在自己的家人十分地喜爱糖画,他几十年的糖画营生一直都得到家人的支持。如今,为使糖画不失传,他们全家都在传承坚守。
王启丰自豪地告诉社区记者,现在不但他的老伴在他的影响下学会了糖画,而且儿子儿媳和两个女儿也都学会了糖画。最让他骄傲的是儿子王彪。他从小就对糖画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岁时就在人民公园外独自做糖画演示,让围观的人群站了半条街,引得人们啧啧称赞。如今王彪不但传承了糖画技艺,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通过他自己的摸索和创新,制作的各种精美动物、人物、花草图案晶莹剔透,很多绝活还超越了父亲。
因为王启丰和儿子王彪的糖画出色出彩,2017年3月和5月,两父子先后被湖南卫视和江西卫视邀请参加《神奇的孩子》和《家庭幽默》栏目录制,扩大了达州糖画的影响力,提升了王家糖画的知名度。
王启丰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糖画技艺,现在这门技艺又传到了他儿子的手上。可以说,他们既是手艺人,又是“守艺人”。为了永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期待达州的“王家糖画”这手尖上的艺术能够永远流传!
□本报社区记者 邱一彪 谯 继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18日,工行达州渠县支行相关人员在该行党总支书记、行长的带领下,来到平安乡福安村看望该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