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莫关门 不然买不到手工棉被了”

达州晚报 2018-05-22 11:30 大字

□“手工拉线棉絮”已经快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在野茅溪有家小店延续着这门“老手艺”,还吸引着来自南城的顾客。

把棉花弹松软、手工铺棉胎、缝制棉被,以前每逢新人结婚或要入冬时,家里的老人都会请来匠人手工缝制几床大棉被,现在这种情形越来越少见。记者在北外野茅溪路的一家专做“手工拉线老式架子棉絮”的小门市里总算找到了这门“老手艺”。

手工棉絮依旧逗人爱

只见老板黄长全手拿牵线棍将长长的白线一杆杆快速地甩给妻子,妻子接线后又立即挂在木架四周的小竹棍上,动作快如闪电。

“好麻利哟,一个像在甩竿钓鱼,一个像在表演插秧舞,太有意思了。”“这是手工拉线棉絮,达城一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门市外不少市民围观看稀奇。

“手工拉线棉絮真的质量好,盖起舒服贴身,特别是老年人最适合,喜欢的人也多。”当社区记者拍照时,一位大妈笑着说,是该宣传报道一下,不然这门手艺快要失传了。

线牵完后,只见夫妇俩又将雪白的棉花平铺在上面又铺上几道线,最后两人各拿一根20多公分长的钢针对棉絮锁起边来。

“手工拉线架子棉絮做法是要复杂些。”黄长全说,先在木架上要牵一道大筋线和四轮小线,然后根据要求铺上棉花,在上面再牵一道大筋线和四轮小线,棉絮做成后还要锁边,锁边后再放到揉压机上反复进行揉压才算完工,做床棉絮需要两个多小时,每天能做六七床。

“现在年轻人多数是在超市商场买棉被,但不少中老年人还是喜爱我们做的手工拉线棉絮。” 老板娘徐龙美说,做出的棉絮质量全是大家口碑传出去的,所以每天生意还是很不错。

15岁学弹棉花

“我老家在渠县乡下,今年52岁。”黄长全兄弟姊妹6个,自己排行老四。5岁时父亲便离世,15岁时母亲也走了,从那以后,他不但起早贪黑做农活,还要照顾较小的弟弟和妹妹。为了生活,1982年便来到达城小红旗桥拜师学艺弹棉花,7年后返回老家渠县边弹棉花边做农活,10年后又来到达城租门市弹起棉花来。

“他一辈子是苦命人,吃苦耐劳,爹妈去世早,自己未成人还要照顾弟妹们。”徐龙美说,直到弟妹们结婚前都是同自家住在一起。“父母不在,长哥当父,长嫂当母,这是责任和义务,理所应当。”黄老板笑着说。

三十多年辛苦有回报

夫妻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成家后在重庆买了套新房,黄长全在北外旭日苑也买了套住房,这间门市也是7年前自家买下的,虽然与老伴辛苦劳累几十年,但苦日子终于熬出头,现在两口子年纪还不算太大,再干十几年多积攒些钱好养老。

“你们千万莫关门,不然买手工棉絮就再找不到人了。”一位环卫大妈说,自己家里一直是盖他们弹的手工棉絮,盖起舒适热和。当社区记者准备离开时,又有两位大妈与一位中年女士前来定做棉絮。

“我们是南城过来的,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这,都说你们弹的手工拉线棉絮质量好,我们也来定做两床试试看。”一位大妈笑着说。

□本报社区记者 赵明阳

新闻推荐

达州暖男一夜未眠 帮贵州残疾男寻“表姐”

蒋镇泽不停地电话联系李的“表姐”。贵州男子李某银“妈妈,我好害怕,我好害怕……”15日凌晨,在K1064次列车上,30岁贵州残疾...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