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渠县:下“绣花”功夫 举全县之力 坚决打赢***攻坚战

达州日报 2017-10-21 10:37 大字

县委书记苟小莉(中)实地调研***工作县委副书记、县长王飞虎(左三)与贫困户交谈渠县板桥乡新塘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渠南乡大山村万亩柑桔柠檬基地

白墙黛瓦的川东民居风格,家家户户的微田园,错落有致的新房,犹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在渠县,一处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已成为点缀宕渠大地的亮丽风景。

这是贫困群众住上好房的梦想之地。

黄花、柠檬、花椒、核桃、柑桔……从传统迈向现代化,从单一走向丰富,从零星步入规模,依托“5+1”特色农业产业,因村施策,科学布局,***,渠县风生水起。

这是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起跑之处。

聚焦130个贫困村退出、143802人减贫、30760人易地搬迁目标,渠县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强力推进脱贫攻坚。2016年,该县19个贫困村顺利“摘帽”、2.088万人顺利减贫,完成了2415户6621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7年1—8月,完成减贫5988户18420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56户9077人。

下足绣花功夫,用尽洪荒之力。在渠县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脱贫攻坚已催生出亮丽纷呈的“民生之花”,铺设出繁花似锦的脱贫奔康之路……

易地搬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

渠县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三管齐下、三个配套、三治齐推”,统筹解决项目推进、生活宜居、稳定脱贫、风气形成等问题,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的“渠县模式”。

——坚持“三管齐下”,建设百年工程。一是严格管规划,力促“两避开”、“五靠近”,一个安置点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实现一次搬迁、终身受益。同时,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同步推进,2017年在58个贫困村规划建设了64个集中安置点。二是严格管程序。严把进入程序关,对确定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严把建设程序关,逗硬落实“项目四制”要求,坚持“模式民选、队伍民招、建设民管”。三是严格管“四线”,严守政策“红线”、质量“高线”、安全“底线”、资金管理“高压线”,确保群众搬得出、放心住。

——坚持“三个配套”,打造宜居环境。在基础设施配套上,去年以来,渠县共整合资金11.7亿元,完成道路硬化152.9公里,新建广电网络18公里、生活广场60个,实现路、水、电、网络全覆盖;在公共服务配套上,在20个集中安置点建成面积达30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合理布局党员教育、党群议事、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1+N”服务功能,全面推行“互联网+党建”模式,积极推广手机APP便民服务;在环保措施配套上,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循环经济,采取“户集、村收”模式,集中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聚居点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安装太阳能路灯,引导群众绿色生活。

——坚持“三治齐推”,健全治理体系。一是健全制度强自治,在集中安置点召开群众大会,成立村民自治小组,合理划分自治网格,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二是搭建平台强参治。全覆盖开展“政策大宣讲、群众大走访”和“法治乡村行”,选派43名司法干部担任安置点法律顾问。创新开展“纪检院坝行”,200余名县乡机关纪检干部常态进村入院,听民声、讲政策、治蝇腐。三是协调各方强共治。依托网络微信、手机微信、代办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全力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和服务“四务公开”,让群众管住事、当好家。

发展产业: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清溪的黄花、渠南的柠檬、拱市的花椒、屏西的核桃、三板的柑桔……放眼渠县的贫困村社,一个个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的产业正在精准布局,落地生根,撑起贫困群众放心发展、脱贫奔康的希望,总结出了脱贫攻坚的“渠县经验”。

为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变“短期解困”为“长远无忧”,渠县兜好底子,找准路子,坚持“三业并举”,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全县“5+1”特色农业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带动”、“返乡创业带动”、“工商资本带动”、“社会服务带动”、“农旅融合带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接机制。去年以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连片发展特色产业2万余亩,新建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10余个。全县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花椒、柠檬、核桃产业15万亩,推动碧瑶庄园、賨人谷等农旅产业不断升级,持续叠加贫困户受益。二是帮助上岗就业,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开发481个村组公益性岗位;依托“宕渠护工”品牌,向北、上、广等地输送家政人员2000余人,人均创收3.8万元;深化“万企帮万村”活动,引导邦基国际、乐仕达电子等龙头企业建立“生态扶贫车间”19个,30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制定并出台了鼓励支持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建立9800万元的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周转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金,今年已发放2.6亿元,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自主创业,已有2.3万人发展了种养殖业,1500余人开办了农家乐、农家店。

与此同时,渠县及时将476户1011个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实现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每年筹集专项基金500万元,用于贫困人口看病就医报账的再补充。精准对接国扶子系统,全面落实资助政策,保障了3874名贫困生无一人因贫辍学。

素质培养:让群众养成好习惯

乡村大喇叭、坝坝讲坛、农民夜校……树新风正气,强激情斗志。在渠县,通过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一场“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素质提升培训正全面展开,这也加快了“六个一”爱心扶贫公益活动、“天下渠商”助力脱贫攻坚的回引,形成了脱贫攻坚的“渠县特色”。

为引导群众自觉摒除陋习,养成生活好习惯,渠县坚持“三气贯通”,依托130个贫困村大喇叭、539所农民夜校,开展坝坝讲坛,常态开展法律、科教、文化卫生等大宣教,引导群众带头当好“政策明白人、致富领路人、风气引领人”,增强脱贫奔康的志气和底气,夯实“四好”村创建基础。一是示范引领“提志气”,深入实施基础党建“463”工程,打造“四好”班子、锤炼“六好”支部、培育“三带”党员,组建173个宣讲团(队),宣讲扶贫惠民政策,激发群众自愿搬迁、主动脱贫的激情和斗志。二是技能培训“壮底气”,统筹县农民夜校、电商中心等资源,开展种植养殖、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3万余人次,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三是系列活动“扬正气”,深入开展“家训家风美、家和万事兴”主题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去年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0个。

脱贫攻坚工作中,渠县15350名干部与贫困户“结队认亲”,对706名贫困儿童开展爱心帮扶,为6.7万名贫困群众圆梦“微心愿”。“六个一”爱心扶贫公益活动接受社会捐助6.3亿元,修路215公里,建桥4座,建房39户,建山坪塘87口,统筹14个对口援建单位,累计落实帮扶项目39个、资金2.12亿元。2万余名乡友进入农业农村,对接贫困村、贫困户,投资项目140个、资金48.1亿元……

奋战脱贫攻坚,渠县战鼓正酣,脚步正疾! 

·特约记者 杨东·

新闻推荐

渠县作家李明春扶贫攻坚作品 《山盟》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近日,由四川省作协、《中国作家》杂志社主办,渠县县委宣传部协办的渠县作家李明春扶贫攻坚作品《山盟》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作家》主编王山主持。《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人民...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