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酸痛”的童年 ——电影《逆生》观后感

达州日报 2017-09-29 09:56 大字

[摘要]——电影《逆生》观后感

□廖维

当我看完电影《逆生》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逆生》作为迄今为止第一部聚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反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电影,讲述了一群留守儿童因村里学校撤点并校,不得不到更远的镇里小学上学,面对镇上老师的误解,在委屈和对父母思念的感情交织下,结伴千里流浪寻亲的故事。影片中的许多小演员,就是当地的留守儿童。

这个影片的拍摄地渠县是一个拥有148万人口,每年劳务输出高达数十万农民工的大县。他们背着大包小包,远涉千里来到广东、福建、浙江、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打工,经过多年在外打拼,用挣来的钱改善父母、小孩的生活,很多家庭在乡镇、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购买住房,让父母、小孩进城,过上城镇人的生活。

我每次回到渠县看到,如今留在农村读书的小孩越来越少,许多村办小学面临每个年级招生不到5人的问题,只好将村办小学撤掉,让学生集中在乡、镇上学。可是,村里小学到镇里小学,甚至到县小学读书的角色转变,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而影片中所展现的问题,正是中国6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缩影。

电影导演邓访是渠县人,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留守儿童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创作前期,他带领剧组来到渠县实地体验生活,打磨剧本。片中很多情节和人物都是真实的,有人物原型,甚至还让原型人物扮演剧中角色。

当我看完103分钟影片时,有几组镜头,依旧让我心绪难平。影片中有一位老大爷说,“我舍不得蜀俊走,他去了广州上学,我怎么办?”这时候,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村全是老人的镜头,边上还有一个人说,“你不懂,人老了,老人身边缺少的就是亲人啊!”我看到这里时,沉默无语。

孩子们走上千里寻亲之路,一个重要导火索就是村小被撤,孩子们不得不到镇里小学上学,然而却无法融入新环境,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对上学的渴望交织,个中心酸让人深思。“咱们宁可让娃多跑几步路,也不能耽误他们的教育”“我啥子也不干,专门送娃上学”,村小校长刘喜根(来喜饰演)在爱情和孩子们面前,他选择了以爱的担当前行。为了让孩子们能好好上学而煞费苦心,差点失去爱情,他最后竟落泪回答:“如果真是让我选的话,下辈子不当老师”,这一情节也让在场的观众感动落泪。我佩服片中老师们的这些话,更钦佩他们对职业的坚守。

当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们面临着很多艰难的教育问题,长辈、父母、老师、孩子们面临着不同的现实困境和身份定位。村中老人们想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们面临着付出一辈子青春和血汗的村小被撤,孩子们到很远的镇里上学却又无法融入新的学习环境的困惑,在外打工的父母想多赚钱改善孩子的生活却无法给孩子完整的爱。多种感情的交织,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中国农村无奈的现实生活。

剧组到渠县体验生活期间,导演邓访感受最深:“有一次,我们采访完一个留守家庭,大家把身上的钱都留给了孩子。可孩子接过钱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将辛苦挣来的钱寄回家,大都不缺吃,也不缺钱,他们最缺的却是父母关爱。孩子深切思念父母,父母被迫外出打工,孩子的眼泪和父母的汗水交融,影片聚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与父母的亲情羁绊,孩子可怜,父母无奈,个中辛酸令人唏嘘教人深思。

我是一名渠县人,电影镜头里那些熟悉的乡村小路、劳动场面,在头脑中萦绕。让人惊奇的是,影片中出现了薅草锣鼓的画面,“准备好了,肩上扛啊,脚抓紧嘞,心莫慌啊,为了娃哎,上学堂啊,为了娃哎,奔前方啊。”当我听到这样的抬石头号子声时,顿时眼睛一亮。这短短的几句劳动号子,道出了川东父母为了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形象。

中国西部工业基础差,父母到外面打工,小孩只能让年迈的老人照管。有条件的到县城上学,没有条件的选择乡镇上学,而有些父母带着小孩,在外面流动上学,影响了小孩学业。因流动性过强,一直转学不是办法,只好回到了乡村上学。我在影片中看到转过多次学的小女孩刘媛媛涕泪两行:“我不想当农民工,我要好好读书,我要像姐姐一样考上大学。”这不禁使人想起让一代人都难以忘怀的1991年希望工程宣传照《我要读书》中的“大眼睛”苏明娟。2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问题,仍然牵动着亿万人的心,面对刘媛媛稚嫩的脸庞和无助的泪眼,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从急速膨胀到渐渐回归冷静,题材类型从喜剧动作到犯罪悬疑,竞相通过感官刺激一搏观众口碑。《逆生》在众多国产影片中显得独树一帜,演员阵容没有当红小生小花,创作者以向社会传递正向价值观为己任,怀着深深的责任感和创作诚意,为观众们真实朴素地呈现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状态,旨在让更多人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一部优秀电影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此。

新闻推荐

繁荣文化艺术 建设文化强市

从2011年开始,达州举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现在已连续举办六届,一届比一届成功,越来越受群众欢迎,被誉为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反弹琵琶”的先进典型,成功创建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