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毛丫头”谢丽红扶贫记
谢丽红在贫困户家中调查摸底
她,懂农村工作?懂脱贫攻坚?渠县义和乡店湾村第一书记谢丽红,下派前是达州市检察院刑事执行局副局长,初到店湾村上任时,村民觉得她无非就是来镀镀金的“黄毛丫头”。
几年后,村民对谢丽红刮目相看。
变“给”为“奖”激发贫困户积极性
“谢书记,你来我们村开展扶贫工作我们很欢迎,但是你们准备给贫困户发钱的政策我觉得不妥。越是什么都不干,越是穷得叮当响的,你们就越关心,又送钱又送物,亏了我们这些老实干活的勤快人。如果是这样,我也要当‘贫困户\’!”谢丽红上任第一书记不久,扶贫工作还处于摸底阶段,村子里就传出要给贫困户发钱的谣言。谢丽红在走访中,很多村民主动找她表示不满,并纷纷要求成为贫困户。
“贫困户缺干劲,‘坐在墙角等小康\’的依赖思想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我一边向群众解释扶贫相关政策,一边和村支两委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在和所有帮扶单位沟通后,店湾村制定了《渠县义和乡店湾村关于强力推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工作的实施方案》。”谢丽红介绍,新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变“给”为“奖”,根据贫困户、帮扶单位和帮扶人签订的帮扶承诺书,贫困户人均增收多少,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再根据增收情况给贫困户发300—1000元不等“红包”进行奖励。
变“给”为“奖”,充分激发了贫困户的积极性,“等、靠、要”的思想得以扭转,贫苦户的干事创业激情被充分调动,店湾村村民成为脱贫攻坚的主体。
启动“大户带动贫困户一起干”模式
“我想脱贫,但什么都不会,给别人打零工,老板又嫌我患有眼疾动作太慢。”贫困户有了干劲,但缺乏技术和经验,劳动力又不足的贫困户就成了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村民舒泽礼就多次找到谢丽红寻求帮助。
在详细了解舒泽礼的家庭情况后,谢丽红鼓励他通过村上申请产业周转金8000元钱,购买了2头仔牛。谢丽红和产业大户蒋建军沟通后,让他将牛寄养在蒋建军的养牛场里,一方面可以学习经验和技术,二来保证他养殖成功,到年底有一份稳定收入。
通过走访、调研和多方协调,谢丽红将村里15户类似情况的贫困户全部捆绑到两个100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中。通过“大户带动贫困户一起干”的方式,既实现了对贫困户的照顾,又降低了他们单独养殖因缺乏技术而造成的风险。
村民的家事被写进驻村工作日志
“脱贫工作千头万绪,‘第一书记\’不等于‘单干书记\’,整个贫困村要脱贫摘帽,最终还是要依靠当地村组干部和群众自身。”如何赢得村组干部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谢丽红决定从群众的家事着手。村民孙财富、胡书明的家事就这样被她写在了驻村工作日志的问题清单上,并标注为“急需解决”。
村民孙财富的母亲患有肺气肿,妻子患有脑膜炎后遗症,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为了给全家人治病,家里债台高筑,全靠孙财富一个人打零工苦苦支撑。针对孙财富因病致贫的家庭情况,谢丽红联系了通川区红十字医院为其提供免费长日制医疗。
村民胡书明和妻子都有残疾,大儿媳精神失常,3个孙女又在读小学,全家仅靠大儿子在外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生活,40岁的小儿子也因为家里穷找不到对象。针对胡书明家的情况,谢丽红为他的3个孙女协调了长期的免费学生餐。
“基层干部评价对方讲的就是能力,基层群众拥护干部看的就是实干。把村上的工作当使命,将群众的家事当工作,让我赢得了村组干部的支持和群众拥护。”利用自身懂法律、懂政策的优势,谢丽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奖罚,规范了村组干部的行为规范。同时,通过店湾村“农民夜校”平台,给村民宣传实用的法律法规,让贫困户成为脱贫攻坚政策的明白人。
从检察官转为“第一书记”,谢丽红目前仍带领村民们奋斗在店湾村脱贫攻坚第一线,为该村的脱贫摘帽作最后的冲刺。
□陈军 本报记者 龚俊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达州市全力提速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 ●已开工建设15196套,开工率达到75.28%
●已开工建设15196套,开工率达到75.28%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