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店湾村的扶贫故事
易地移民新居
渠县义和乡店湾村地处渠县最北端,全村最高海拔876米。这个宁静的小山村,祖祖辈辈傍山而居,因山而秀,又因山而贫。达州市启动***工作以来,店湾村与达州市检察院因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冬去春来,这个昔日的小村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易地搬迁说破嘴皮子
店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3户,房子最破烂的是住在山上的王建明家。
屋外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的老房子在山上摇摇欲坠,上有老下有小,老婆还得了精神病,家里全靠王建明里里外外一个人忙活。被生活逼得喘不过气来的他,遇到刮风下雨就只能“甩脑壳”:刮大风下大雨的天气总是少数,等空了有钱了再补一下哟。
作为牵头单位到店湾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市检察院通过调研,决定把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放在首位,优先支持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建设,特别是将生活最艰难、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村民,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让他们摆脱恶劣的生存条件。
“现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廉租房和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均建在店湾村的中心地带,周边交通便利,且医疗、健身、文化等所有的配套设施配备齐全……”市检察院派驻店湾村的第一书记谢丽红已经记不清楚这是自己带驻村工作组第几次上山动员村民搬到山下居住了。她嘴皮子都说破了,但山上大部分村民们还是纷纷摇头:“这是我的祖房,老宅子,死都要死在山里面!”
王建明最终被说动了。受驻村工作组邀请下来住几天的他发现,新房比他漏风漏雨的老房子好上一百倍不说,最关键是交通方便,自己抬腿就能在周围打点工挣点零杂钱,养活一家老小。有了王建明这个“带头搬家”榜样,李开林等一批住在山上的村民也陆续开始往山下搬。
脱贫攻坚以来,店湾村易地搬迁共36户103人。除此之外,市检察院为店湾村争取各类资金数百万元,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优先解决了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到2017年底,村组道及入户路硬化率达到100%,农网改造、信息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水利设施整治覆盖率达到90%。
出资金鼓励贫困户创业
村民蒋德渠是店湾村有丰富养殖经验的“牛人”,可是多年以来,苦于缺乏资金,规模一直做不大。老婆生病后,家里一下沦为了贫困户。
市检察院在调研中了解到蒋德渠的情况后,决定出资金鼓励他在养殖上大干一番。
“通过村上申请了一笔产业周转金,依靠惠农政策在银行贷了部分资金,还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在蒋德渠肉牛养殖场,他一边喜笑颜开地盘算着春节前要将那些肉牛出栏一边介绍:“现在的规模仅有40头,春节前大概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下一步,我还将继续扩大规模,让更多的贫困户以挂靠的方式加入我的养牛队伍,大家共同致富。”
为实现店湾村“摘帽”和贫困户脱贫,市检察院联手多个成员单位,通过周转金和政策支持,发展了猪牛养殖大户3户;建设了“500亩柑橘+5万只黑鸡”生态养殖基地;对全村有种养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施行小微产业全覆盖,引领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抓党建促乡风民风转变
“扶贫攻坚工作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民心工程;既是一种责任,更是检验作风担当的一把标尺……”6月22日,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付全忠在店湾村针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行了宣讲。店湾村党支部作为脱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堡垒,市检察院利用“两学一做”“党组书记讲党课”“支部书记讲党课”等方式,不断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
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目前店湾村已经形成了每月5日由村干部分头上门或集中到村办公室,倾听民意民怨的“集中说事”;干部群众现场商议解决办法的“干群议事”;干部将所议事项提交村支两委会集中研究,代办村民委托事项的“代民办事”;事情代办结束后,群众对办理实效等打分评议的“群众评事”的“惠民四步曲”。
市检察院还利用该村“农民夜校”,派出党员、检察官等骨干进行授课,培养出了一批政策明白人、致富带头人、风气引领人,通过他们传递正能量,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促使乡风民风得到有效转变。
□陈军 本报记者 龚俊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过去:一人打工致富一家 现在:一人创业带富一方 渠县“归雁”成脱贫攻坚“生力军”
渠县返乡农民工田迎春给缝纫工人传授缝纫技术。7月5日,渠县渠南乡的雷镇像往常一样早起,到亚博柠檬专合社的万亩柠檬基地转转。这个“80后”经历了从远洋水手到建材老板,再到返乡创业者的身份转变。...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