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熟了 果农尝到了“致富甜味”
达川区巴河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
果农采摘忙
柑橘挂满枝头
一大早,达川区桥湾镇钟山村4组的种植户李洪林站在自家房前,望着自己种植的柑橘树,脸上洋溢着喜悦。虽已过了柑橘重点管护期,李洪林仍不时要去瞧瞧自己的“宝贝”。
桥湾镇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且土壤中含沙度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成为达川区传统的柑橘种植区。特别是当地的“特姆林”柑橘皮薄、肉甜,且每年春节前后成熟上市,很受市场欢迎。
“既然果子这么俏,为啥不扩大种植规模赚大钱呢?”面对消费者的疑问,李洪林却异常地清醒:“现在柑橘的品种更新太快,而且替代性很强,规模一旦大了,数量多了,果子马上就会变‘贱’,搞不好就会烂在地里。”
“一般大的几百亩,小的就几十亩!”桥湾镇党委书记魏伯波告诉记者:“规模种植虽然能够增加市场的占有率和定价权,但也并不是越大越好,往往规模越大,对资金、人力、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如果忽视基础条件和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种植规模,风险也就越大!”
桥湾镇倒虹村4组村民黎生林的家庭农场种植特色柑橘“爱媛”“春见”300余亩;钟山村3组李元建种植黄花梨、油桃、东坡脐橙等共200亩……
“靠着这200亩水果,我们家卖一季就有近10万元的收入。”李元建说,“因为种得不多,所以有更多的精力养护,果子的品质就会更好,市场认可度就更高,每年就摆在家门口的公路边上卖‘过路客’,都能卖上万斤。”
“现在市场的变化太快,本地市场很容易被外地产品占领,想要把产业发展好,就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桥湾镇镇长张卫说。
“大家跟我朝里走,里面还有更好的!”桥湾镇川迅家庭农场主人刘川见游客对果实颇有兴趣,喜笑颜开地向他们介绍起他选择在倒虹村发展柑橘产业的缘由,“这里斜坡向阳、面朝巴河,光照充足、雨水丰沛,又地处滑坡旧址,冲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再加上品种选择得当、管护人员专业,最终出现了柑橘一上市便供不应求的局面。”话音刚落,刘川停下脚步,顺手摘下一个又大又圆的果实让游客品尝,皮薄肉厚多汁的柑橘,口感香甜、入口化渣。
川迅家庭农场虽然地处偏远山区,距城区约90分钟车程,但“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到柑橘成熟时节,游客络绎不绝,订单供不应求。刘川说,他的果园面积有250亩,每亩产量约3000斤,每斤价格在8元左右,2021年是第三年挂果,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的扶助,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将来,我希望让乡亲们也尝到甜头,一起把柑橘产业做优做强,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要想柑橘口感最好,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影响。”谈及柑橘种植,有着20余年种植经验的李洪林打开了话匣子,搬出一套“柑橘哲学”,用生动贴切的比喻、诙谐幽默的语言,滔滔不绝介绍起来,“这些柑橘树,是20年前由屋前老树嫁接而来,它们在这里生长,就像母亲怀抱里的孩子,长得最好。”因为对于品质的执着追求,他种出的柑橘最高售价可达每斤15元,每年收入可达10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坚持走高端精品路线,采用‘业主+集体经济+农户’的经营模式,主打\‘爱媛’\‘春见’\‘特姆林’三大品牌,积极打造达川区巴河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并在园区现有近2000亩的基础上发展至5000亩。”魏伯波满怀信心地说,“未来,达州至石桥快速通道通车后,桥湾镇将实现半小时入城,届时柑橘产业的发展必将依托这一发展机遇驶入‘快车道’。”
□文/图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桂丹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韩淑予)1月8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1月7日,全国新增本土感染者95例,现有中高风险地区97个。河南...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