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火龙传人”潘广恒 □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谢幼林

达州晚报 2021-12-06 10:17 大字

“潘广恒申报省级‘火龙传人’成功啦!”今年9月15日,一则省文旅厅发布的新闻在“火龙之乡”达川区石桥古镇不胫而走。“石桥烧火龙节:潘广恒。”在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公示名单中,“火龙匠”潘广恒榜上有名。看新闻,抚火龙,眺远方,站在列宁街自家后楼,花甲老人潘广恒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来了!来了!火龙来了!”“咚咚锵!咚咚锵!……”一团硕大的火光从列宁街转角处闪现而来,敲锣打鼓声、观龙人的欢呼声由远及近。“嗤嗤嗤!”“呼呼呼!”狂风暴雨般的烟花,将“火龙”团团围住,交织喷射。十几个壮年汉子将“火龙”尽情舞动,粗犷刚劲、动作流畅、气势恢宏。每年正月十一至元宵佳节,石桥古镇万人空巷,人潮涌动。

烧火龙是石桥古镇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已经延续两千余年。“烧火龙”是近年新说法,“耍火龙”才是人们代代流传、原汁原味的正宗说法。“耍火龙”贯穿了请龙、龙点睛、龙请水、烧火龙、送龙等民俗风情,人们走街串巷,舞动火龙,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沿着挑水河畔,踏着青石板路,敲开列宁街一扇古色古香的木门,社区记者见到了“火龙传人”潘广恒。一副魁梧硬朗的身材,一张古铜色的脸上刻满岁月的沧桑,一双浓眉大眼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在潘广恒的“龙工作室”,一盘炭火温暖如春,满屋“火龙”栩栩如生,说起自己结缘“火龙”,终身传承,发扬光大的故事,潘广恒娓娓道来。

1957年10月,潘广恒出生在石桥镇复兴村。念小学时,看到邻居们编背篼、箢篼,他就颇有兴致,很快就学会了划篾条。1977年9月,20岁的潘广恒考入石桥高中,同班女同学易小华家住鲁家坪列宁街,父亲易新贵就是石桥火龙的正宗传人。“小华母亲也姓潘,我把易新贵叫姑父。后来,他成为了我岳父。”

“从1980年算起,我编火龙40余年了。”春节前夕,潘广恒路过鲁家坪,看到在易新贵的带领下,表哥易炳忠、纸扎店李崇修与街坊周大孝挥舞篾条,正在编织火龙。球形的龙宝、昂扬的龙头与灵动的龙身,让从小喜欢篾活的潘广恒饶有兴趣,乐而忘返。“我来帮你们划篾条。”“嗤——”左腋夹竹,左手握竹,右手持刀,潘广恒动作娴熟,一条条薄如蝉翼的青篾,柔软坚韧。

潘广恒心灵手巧,勤学上进,易新贵暗暗赞许。1980年3月,潘广恒去达县肉联厂做了屠宰工,收入颇丰。春节回家,自告奋勇去潘家协助扎龙。1982年腊月,划了3年竹篾的潘广恒“苦尽甘来”,正式学习编织火龙。“先学编龙节子,就是耍龙人高擎的圆柱筐子。”在易新贵的指导下,潘广恒触类旁通,一点就透。

“岳祖父易维仁是建国初期的能工巧匠,会做‘烟火架’,精通扎火龙,代代相传。”潘广恒告诉社区记者,岳祖父将两门绝世手艺传给了儿子易新贵与义子陈孝联。近年来,人们苦苦寻觅的,曾经流传石桥的“烟火架”传统民俗,易维仁父子三人就是最后的传承人。后来,岳父易新贵就将火龙编织工艺,传给了儿子易炳忠与女婿潘广恒。师叔陈孝联年轻时头脑聪明,敏而好学,因此对“烟火架”与扎火龙都非常精通。易炳忠多次拜访陈孝联,请教火龙编织工艺。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烟火架”在易陈两家都没能传承下去,只有火龙手艺在易氏后人中得以传承。

“从1983年腊月起,扎火龙就是我们父子仨的事情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每年腊月,岳父易新贵负责技术指导与搓“皮捻子”,内兄易炳忠负责编织龙头,那是火龙制作最主要、最复杂、最精细的工序。

潘广恒“资历尚浅”,负责划篾条,编龙节子。“划篾条是门技术活,极有讲究。”竹篾要备两种,一种青带黄,厚实硬扎,要用文火烤出“竹黄汁”,增加韧性,便于弯曲,用于龙头额部、上颚、下颚、龙须、龙舌与龙角,以及龙宝与龙节;一种全青篾,薄而坚韧,用于龙宝小圈与火龙眼眶的塑形。

1984年春节,潘广恒在列宁街购买了一套民房,与易小华结为夫妻。2002年后,潘广恒去广东、江苏打过工。“火龙已经嵌入了我的生命,它让我魂牵梦萦,就算天涯海角,我都回家过年。”潘广恒深情地说,每年腊月初,一股浓烈的乡愁就会涌上心头,那不仅是对父母妻儿的牵肠挂肚,更是对石桥古镇“火龙文化”的万千不舍。“早点回来做火龙,老潘。”“一定!一定!”每每接到社区领导的电话,潘广恒总是暖流涌动,心潮澎湃。

“从2003年春节开始,我就独立编织火龙了。”潘广恒说,2003年8月,易炳忠因病去世,2007年10月,岳父易新贵过世,他就独自扛起了“石桥烧火龙”的传承大旗。2009年7月,“石桥烧火龙”被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6月,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来到石桥古镇,采访拍摄石桥火龙制作流程。“剪纸扎,贴龙头,系皮捻,老伴易小华挥汗如雨。”为了宣传红色古镇,弘扬火龙文化,老两口夫唱妇随,不计报酬,破例在春夏之交扎了一拨火龙。此后,各级媒体纷至沓来,夫妻俩热情接待,详细解说。如今,“石桥烧火龙节”已经成为石桥古镇魅力四射的一张文化名片,“火龙传人潘广恒”世人皆知,美名远扬。

“融竹编、纸扎、绘画与工艺美术于一体,扎火龙是一门技术活、精细活。”潘广恒说,一拨火龙由牌灯、龙宝、龙头与龙身(含龙尾)组成。“龙头”要气宇轩昂,威风凛凛。首先要编织上颚、下颚,额部三大筋骨,然后安装提前编好的龙角、龙眼、龙耳、龙舌,接着编织龙齿、龙须、眼圈等细微部位。龙眼是突出的两个圆锥体,编骨架,糊白纸,涂眼圈,贴眼仁,最后才装进眼眶,用皮捻子固定。龙头前额要安装“王”“日”“月”三个小圆盘,头顶一个大云盘。云盘上绿纸为底,用二红纸剪成“鼓锣锤状”与“四芽菜状”两种花瓣,交错粘贴。龙头大体成型后,再用各色广告粉,在龙头上描筋骨,画云朵,涂睫毛。

龙头大功告成后就着手编制龙节子。“如何安置龙头,这个细节马虎不得。”潘广恒指着“龙工作室”里面五只气宇轩昂的龙头说,“世代相传都是将龙头绑在大板凳腿部,难免晃荡,容易碰擦。我在大板凳下端两头钉一横板,与凳面平行,从凳面打一圆孔贯通横板,只需将龙头把子轻轻一插,天衣无缝,龙头稳如泰山,解决了这个困扰先辈多年的难题。”潘广恒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龙宝、龙头与七节龙身(龙尾),一拨火龙合计九节,故称九节龙。”潘广恒说,编织龙节子,要用“一青一黄”18匹篾条,从底部朝上,交错编成柱状,再加4道竹箍,收口而成。“至于龙尾,不再收口,最后用竹片撑开篾条,用皮捻子绑扎成鳍状。”看似简单的火龙,满身都是学问,都是技巧。“龙把子各种木材均可,唯独龙头把子必须使用柏木,因为龙头最重,加之耍龙人要挥舞龙头,拖动整条火龙奔跑、转弯、扭头。”火龙的每个制作工艺,都是宝贵的经验积累!

“耍火龙时,火红的龙宝贴近龙头,飞奔旋转,逗引火龙追逐,龙宝编织极具考究。”轻提球形龙宝,潘广恒和盘托出龙宝编织要领:先要交错绑扎三个竖状大圆环,接着用一个大圆环拦腰绑扎,然后挨次绑扎数个小圆环。说到这里,潘广恒取过一柄龙把,连接“U”型宝架,将龙宝置于“U”型之中,把一段钢筋沿龙宝直径横穿而过,扣紧端口,套上“红衣”,一个龙宝就安装成功了。“你看,龙宝转起来啦!”用手轻轻一拨,“滋溜溜——”龙宝立刻旋转起来,65岁的潘广恒快乐得像个孩子。

剪纸绺,贴龙节,画海浪,连麻布,做牌灯,老伴易小华、女儿潘青青轻车熟路,手脚麻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女婿任明平研磨挥毫,书写吉语与社区落款。“爷爷,爷爷,我也要学编火龙!”两个孙儿在潘广恒身边奔跑欢腾,一轮火红的朝阳冉冉升起,煦暖明媚。

新闻推荐

达州市兰草沟煤矿扩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征求意见稿公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部令第4号)等有关规定,现开展《达州市兰草沟煤矿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公...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