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地 通川智造,步履铿锵!
可广泛应用于海洋牧场观测、水下设施检查、水下环境探索……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通川区带去的水下机器人圈粉无数,天玑号无人机、食品净化器等“通川制造”更让中外客商驻足流连。
而在本月初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通川区壮志踌躇,带去了辖区内极具实力、创造力的7家企业,首日便成功签下跨国订单。
有专家指出,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近年来,通川区瞄准工业制造业转向智能制造的浪潮,抢先将智能制造产业打造升级纳入了城市建设规划,深入实施“一轴两翼七支点”战略,其中,“轴的北端”即通川经开区,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医疗健康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公铁物流园和川菜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打造经济核心增长极;“西翼”则紧盯“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新业态,构筑川东北产业高地。
“通川制造”向“通川智造”的转型优势,正日益凸显。
招大引强 智能制造迸发生机
8个月创造1亿元产值,通川经开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的达州帝泰克检测设备有限公司马力全开仍供不应求。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车间内少了机器轰鸣声,工人们在岗位上有条不紊地操作数控机床,各类生产设备高效运转。
“得益于通川区良好的招商环境,我们正加紧建设管道模拟试验场等二期工程,建成后,企业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帝泰克检测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总经理梁祥玉坚信在良好的营商氛围下,会有更多的“高精尖”企业来到达州,入驻通川区,成为助力通川区建设的一份子。
帝泰克管道检测设备项目于2018年入驻通川区,主要为国内外石油天然气长输管线提供检测设备,应用漏磁和超声波等多种技术手段检测管道的走向、变形、腐蚀、裂纹、管道环境等关键数据,以避免不必要和无计划的管道维修及更换,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亿元,预计年产值3亿元左右,年可创利税500万元。
作为一家专业管道检测设备专业生产企业,帝泰克检测设备有限公司与通川区着力建设的百亿级智能制造产业园定位同向,与市第五次党代会支持通川区“打造食品医药、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先行地”的决策部署相契合,这更加坚定了项目扎根通川区的信心。
“市第五次党代会对智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蓝图让人期待,目标催人奋进。”帝泰克检测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孟成坦言,帝泰克作为通川区重点招商引资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将以此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紧扣区域发展脉搏,致力于智慧城市结构建设,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围绕管道检测、市政管网的监测检测系统等,构建全新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高地,为智慧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帝泰克落户通川区并建成投运,只是通川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冰山一角。
今年初,通川区引进哈工雷神(嘉兴)投资管理公司,打造国内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高地。随后,通川区又成功引进四川蜀鹰航空科技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中国西部通用航空器生产基地”。
超前谋划,提前布局。通川区依托帝泰克、鸿丙建材、天宇挂车等企业集群建设百亿级智能制造产业园。同时,以“要素集中集约配套、企业集聚集群发展”为方向,进一步提高招商热度、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做优做大“朋友圈”。采取“全员招商+市场化招商”的模式,围绕食品医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为对接重点编制招商地图,由开发区主要领导带队分区域、分行业进行精准对接招商。
近五年来,通川区累计签约落地项目189个、投资额超1720亿元,年均增速达34%。
培育孵化
创新创业动力十足
智能制造,核心在创新科技应用。
保险、商务、特色餐饮……在位于通川区凉水井街的“创丰汇”国家级众创空间,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创业项目,300余名“创客”在此挥洒激情,积极打造全区创新创业聚集区。
为高效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级经济中心产业转移,在千里之外的北京,通川区与中关村协同发展中心合作挂牌成立中关村·达州通川内循环产业发展中心,并在中关村建立1000平方米的“飞地孵化中心”,作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及高端人才的前沿阵地和北京高新技术研发、培育、成果转化落地通川区的“桥梁”。
目前,中心已签约入驻北航智能控制博士团队、北京中融高科、真酌医工等13家企业(含高新技术资质企业1家),入驻率达90%以上,完成通川区注册8家,在通川区申报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目前已有1个知识产权及2份软件著作权,成功引进“高精尖”人才76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
为弥补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基层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通川区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将高校资源与企业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有效促进校企资源整合,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互利共赢。先后促成苗源科技、中蓝农业、宏隆肉类、智强药业、千洪食品等企业与川大、川农、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达成院地合作项目10个,成功申报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个。“品牌强区”战略深入实施,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6个。
其中,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的川菜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有效促进了川大在川菜工业化研究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该中心为园区企业研发新产品6款,协助园区企业完成专利申请75项,计划年内建设博士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并指导园区企业申请专利不低于100项,8年内创建为省级和国家级川菜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
优化服务
通川经开区“软实力”提质
通川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把园区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着力培育食品医药、智能装备制造两大重点产业”,这与市第五次党代会支持通川区“打造食品医药、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先行地”的决策部署,高度契合、一脉相承。
作为通川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通川经开区立足“一区四园”产业布局,聚焦食品医药、智能制造主导产业,努力践行“轴北担当、建设经济核心增长极”使命,充分发挥园区的工业承载作用,大马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夯实工业基础,园区落地项目大干快上,招商引资逆势上扬,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了新突破。
“经开区按照区委‘一轴两翼七支点’发展战略部署,立足打造通川区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定位,聚焦食品医药、智能制造主导产业,重点围绕川菜高新技术产业园、哈创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强与川大、哈工大、北京清智研等智库院校合作,大力开展项目招商和企业培育,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亩均税收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谈及当前工作,通川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伟兴奋不已。眼下,通川经开区“一区四园”格局基本形成,成效初显。
对外招大引强、鼓励创新,增强“硬实力”;对内做优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环境,兼修“软实力”。
结合在建项目组建建设跟踪服务队,由通川经开区各班子成员挂包,为在建项目提供“一对一”服务;建立“驻企代表”工作制,推行企业“每周一访”并建立服务台账,统筹推进疫情常态化防控、安全生产、环保等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园区定点接种新冠疫苗4000余人次,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以川菜园项目为基础,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并创新工作方法,成立“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专班,对园区内历史形成的“僵尸企业”进行处置,现已清退“僵尸企业”2家,盘活2家,进入司法程序2家。
探索试点“园保贷”项目,与邮储银行合作,园区管委会注资3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园区企业贷款增信并提供保证,通过园、银、企三方共搭平台、共担风险,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两级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驱动、狠抓产业升级、突出项目为王,聚力打造川东北政策洼地,奋力推动通川区工业经济快速腾飞。”通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王路长表示,通川经开区将坚持走“核心吸引+成链发展”之路,充分依托川大、哈工大、中关村(达州)飞地创新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拓宽发展空间,坚定扛起通川2025年实现800亿元产值目标的经开担当,为建成“品质通川”、共享“有礼之城”,率先建设达州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通川制造”到“通川智造”,通川已经在路上。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芮铭 谭楚甲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阳周刘京奇)12日,达州市召开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视频推进会。达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孙骏出...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