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有功有德 建祠竖坊(三)
位于凤凰山景区的六相广场
唐代,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隋代创置的科举考试制度,“常科”与“制科”并行。常科考才学,即文化水平;制科考才能,即执政能力。常科考试及第以前的士人,身份是平民,有“白身”“白衣”“布衣”等称呼。科举考试合格叫“及第”“擢第”“登第”“登科”“中”。科举及第以后就称之为“有了出身”,也就是有了做官的资格,即当今的学历。制科考试合格后可能直接授官。
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始于隋,唐代以来其制度逐步完备,迨至明、清年间,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繁盛时期。在繁盛之下,其通过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模式进入僵化没落期。清代文化人徐大椿在讽刺士人的一曲《道情》①中说得很透彻: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成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弟。谁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卖新科利器。读起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则称“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可是明清时代,一些读书人为求取功名乐此不疲,奋斗终身。清代那部《儒林外史》把科场弊端揭露无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简说武科考试 武则天执政时期,为选拔册封武将,培养自己的势力首开武举。其后,武举成为科举考试组成部分。主要考骑射、步射、举重、马枪等技术。另对考生的外貌要求“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太祖赵匡胤定下“以文立国”国策,文武并举。武举考试除考武力外还“副之策略”。武艺考“步射”“骑射”两场,合格者再参加文化考试,诸如兵法、布局类的知识。元朝科举考试兴废不常,无武举制度。明朝,武举先进行谋略考试,后考武艺。清朝,首先考骑射、力气、武艺等,合格者再参加笔试。习武者相当多,今通川区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就有两个骑射场遗迹,乡里人把骑射场叫“道子”。
据《国学知识全知道》记载,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500次。宋神宗(1068-1085年)时设立武状元。有案可稽的武状元有282位。武科取士人数远远少于文举。并且武人考中武举之后只授出身,并不立即授官,因此武举人的地位也低于文举人。跑马射箭、玩枪使刀不仅要讲真功夫,还要有机遇,所以历代武将并不全是武举(科班)出身,行伍当武官的人相当多。
官的来历还有“捐纳” 捐纳是一种卖官制度。秦始皇登基之始,因蝗灾严重缺粮,规定富民纳粟千石拜爵②一级。汉文帝刘恒采纳晁错建议,也准予入粟授官或拜爵,时称“纳粟”。东汉后期纳粟现象较为严重。其后,部分朝代因筹军饷、赈灾、备边或兴办大型水利工程等支销把捐纳作为权宜举措。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钦订《捐例章程》依例办理。清朝卖官范围扩大,康熙为平“三藩之乱”,三年之内竟卖出500个知县职位。嘉庆中后期,因救荒、河工、军需等事例行开捐,事毕即停。另行常捐:平民可捐贡生、监生,官员可捐钱升职。武职也可捐纳。晚清军费剧增、加上列强侵略赔款,捐纳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10%以上,个别年份曾达到40%多。捐纳制度一方面使一些无能之人步入官僚阶层,导致吏
治腐败,另一方面又破坏了社会公平,影响士子认真读书风气。同治、光绪年间“捐监”成风,出现“父监生、子监生,父子监生”与“老新老爷”“少新老爷”③现象。至今,对捐官一事,有人说这是政府公开卖官鬻爵、卖文凭,所买的是虚名,钱归国库所有,是财政奇绌莫办法之时的穷办法;有人说公开卖官鬻爵、卖文凭比暗箱操作钱入私人腰包好。
官吏与官僚 国家政府除“官”之外还有“吏”。官的概念旧称担任国家或政府职务的人员,又有释义是担任国家职务的,一定等级以上人员,现在军队和外交界也沿用。吏,古时大小官员的总称,一般专指官府中的胥吏和差役,如古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君既为府吏……”;杜甫《石壕吏》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当今,多把官吏混说,如“贪官污吏”。
史籍文稿中经常出现“官僚”一词。这个“僚”指同一官署的官吏。僚又是我国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总称,又名“僚佐”,指同僚的官佐属吏,称幕僚,指古代行政、军事长官身边出主意的人,与当今的秘书、参谋类似。幕僚源于汉代军队之中。尔时统帅率军出征,有权自行招募一些文职僚属,并为之设置专门府署,以帮助自己处理军政事务。由于这类府署设于军营帷幕之中,所以称作“幕府”。“幕僚”又称“幕职”。幕僚制度自汉以后历代都有,不再局限于军中,各级行政文官衙门都有幕职,幕僚纳入国家官僚体系,享有相应的俸禄,其职务称谓较多:有相当于近代参谋长的“长史”,有参议军机、帮助指挥军事行动的“参军”,有管文书及各类档案的“主簿”“纪室”“录事”等等。也有一些幕僚并不纳入官僚体系,是官员或将领自己私人招聘来出主意的人,其报酬由官员私人支付,例如明朝时期十分盛行的师爷,与官员之间就是雇佣关系。一般而言,幕僚的作用相当大,充当幕僚的往往是大才之人,很多是长官的心腹。
再附说官的品阶 品是品级,是官吏的级别,通常分为“流”内、“流”外各九品。而在一品之内又有上下阶之分,因此称作品阶,是古代官吏级别高低的指标,官吏们依照等级被授予种种权益,包括俸禄④、礼仪、文化以及法律等方面一些特权。品阶制度初建于秦代,魏晋时期官分九品,品内再继续分为上中下、正从等阶的品阶制度。这种九品官员制为后代沿用,只是具体的品内等级划分方法有所不同。明清时期文武官员也总分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总18阶。历代还有散官制变,只授一些虚衔,如“大夫”“郎”等不掌实权。
古代还有封爵 如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受封者除了要唯命于自己的上级领主外,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享有完全的统治权;自委官吏,收受赋税,甚至可以世袭。在这样的体制下,一旦中央王朝控制力变弱,国家便分崩离析,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封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便是周代分封制的直接结果。自秦以后,历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封爵谨慎行事,尽量避免对中央构成威胁。
注:①道情:曲艺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南宋年间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做“渔鼓”,题材广泛。元人杂剧《岳阳楼》《行叶舟》等剧中均有穿插演唱。明清以来流传甚广。有的称“道情”,有的地方叫“渔鼓”,四川则称“竹琴”。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上世纪50年代初,今通川城个别茶社有专业艺人演唱。
②拜爵:旧时用一定礼节授以官职或某种名誉,一般指授将相等高级别官员。古代任官授职有多种称谓:征,指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辟,招聘授官;进,量才授官;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举,选拔;点,指派;简,任命;补,任命补缺,多照例补缺;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③老爷:旧时,民间普通百姓把官员、秀才、举人……称“老爷”。清代及民国前期,把秀才及廪生、贡生、监生……未做官的都叫“新老爷”。
④俸禄:古代官吏的工资。禄的本义是上天所赐的福分。帝王是天子,他们把土地、奴隶等赐予大臣,这些事是禄,是分封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内部按等级对土地、民众的分配。俸是“奉”引申出来的字,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发展的产物。早期的“俸”是按贤能程度、功劳大小的标准以粮食形式发放的,有时也将粮食折合成钱发放。其后,俸禄常常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朝廷发给的钱银或粮食。
“薪”的本义是柴草。薪和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物资。古代的官府除了给官员发“俸”外,也经常给官员发些其他生活补贴,称为“薪”。据史籍记载,发薪的形式也不一样,有时是发柴草,有时也折合成钱银。这样,“薪俸”也成为一个词了。民国年间对公职人员的报酬也称“薪金”“薪水”。
新闻推荐
保税物流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河市大道四五六段有望年底半幅通车
河市大道日前,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达州高新区河市大道项目和达州保税物流中心一期项目建设顺利,河市大道四、五、六段有望年...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