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有功有德 建祠竖坊(一)
位于凤凰山景区的六相广场
有几位关爱我的老师看了这则龙门阵的提纲之后便不住地摇头,认为“官”事是大课题,涉及史实极其纷繁,有些“官”事又难说清楚,告诫我要删繁就简,注重知识性。
我一介草民,腐草萤光,确实对“官事”知之甚少,接受同仁们的善意,只把官的来历及个别曾在达州为官“政略”卓著者予以简介,“以寓劝惩”。
一、官的来历
古籍《周礼》说“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几句话的大意是,统治阶级为把国家治理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确立国家的政治体制,划分政区疆域,确定都城的处所;把田野划分成方块耕地,使民耕种,保障官民衣食,维持政治运行;设置官员管理,制订法令制度,要求臣民服从管束。
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从本阶级中选拔一部分人从事国事管理。在一定时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就得“改正朔,易服色,定礼乐,立官制^①……”官制即职官制度,其专著有《职官典》,《职官志》《职官录》,相当纷繁。据湖北人民出版社印行的《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修订本2004年版254页称:我国历史上唐虞夏三代,已经很难勾画出系统的官制,西周以后文献增加,内任世卿,外建诸侯,这种贵族领主式的统治,与秦汉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职官制度很不相同,有的官名相同而实际职掌已经变化,有的名称相异,而职掌却又类同。例如秦汉时代的尚书、侍郎,只是皇帝左右的侍从或掌管宫廷文书人员,到了隋唐以后,则成为中央六部的正式大员;汉代的(十三州)刺史与明代的巡按御史名称各别,但在职掌上同是监察之官;唐宋年间的仆射(ye)、侍中是执掌朝廷的高级宰臣,在秦汉时期却是卑秩小官;明清时代的舍人、巡检职位低微,而在唐宋时期却拥有中央或地方的实权;将军称号历代都有,但魏晋以后迄于南朝,成为寓禄秩的散号官阶。
我国的职官设置由简到繁,官员由少到多,职能也有所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一、古代生产水平低,人们的社会关系比较简朴,反映在设官上就会军政合一,文武不分,官制较为简单。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门类行业增多,需要管理的事务日繁,官员职务上的分工也日益细密,官员相应增置。
二、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百官的设置是围绕着巩固皇权服务的。一旦皇位变易,旧有的某些机构及官员的作用、地位便立即发生变化。
三、两三千年来职官的设置与职能演变,多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周礼》的影响。
四、一定的民族关系也与职官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五、社会组织和政治经济关系对职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相当密切,例如在贵族领主式的社会里存在着浓厚的家族宗法血缘关系,反映在职官制度上形成各级政权依血缘世袭、授田授疆土的世卿世禄制。到秦汉时期,职官制度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官僚的选拔制和按官品高低给予不同待遇的俸禄制,其间一系列的消长变化就是社会组织和政治关系的变化在官制上的曲折反映。
前面已经说到“惟王建国……设官分职……”最先出现最高级别的官是“王”。《说文解字》中的“王”:天下所归往也。根据字形含义董仲舒释曰:“古之造文^②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用现代汉语表述:王,天下归趋向往的对象。董仲舒说:古代创造文字,三画而又用竖线连接其中,叫王字。三横画代表天道、地道、人道,而又能同时通达它的就是王。孔子说得更简切:“用一贯三就是王。”
原始社会没有“官”的品级称谓和具体制度。尔时的氏族和部落也有自己的领袖,称为“后”“伯”“大人”“火正(师)”“历正”等,这些首领是社会公仆,与国家产生以后的官有本质的区别。在先秦两汉甚至更晚的典籍中,有大量的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氏族、部落的领袖是怎样产生的?史籍有一些粗略的记载。先秦思想家韩非所著的《五蠹》中有这样的记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③,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④,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由此看来,称“后”、称“王”、称“君”,是部落联盟的领袖。禹死之后,其子启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实行世袭制,至周代,王又实行分封制,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小国君)。
整个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仍称“王”,如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封建割据势力或称“王”称“公”,如梁惠王、楚霸王;卫灵公、秦穆公。秦统一六国后,不再封王。汉代高祖封赐异姓功臣为王,王自此成为封建社会最高封爵。其后,异姓王发动叛乱,刘邦将其尽行剿灭后封赐宗室子弟为王,并规定后世非同姓不得封王。此规矩为后来统治者所遵循,异姓臣功劳再大者只能封侯。但也有统治者对拥兵自雄的武人无力剿灭而被迫对其封王的情况,如清初的“三藩王”。西汉时,发生了同姓王叛乱的“七王之乱”。西晋也发生了同姓王叛乱的“八王之乱”。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均认识到同姓王也不可靠,于是对同姓封王只是赐其爵号,不再封地。自此,王成为封赐宗室的最高爵位。
秦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于)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始皇帝”。皇,早期是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则是生物之主,有生育繁衍之源的意思。皇帝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最大的官,权最大,权是“天”和“神”授的,所以千百年来流传“君权神授”,尊皇帝为“天子”^⑤。有人专门统计,自秦世袭2000多年以来,中国正统王朝的皇帝共有349位,直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帝制。当今,世界上有个别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有“皇”“王”称号,但权力变了。
注:①改正朔,易服色,定礼乐,立官制:古代,每个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登基之后都要改“元”启用新的年号,即新的纪元,如公元1年(辛酉)即汉平帝(刘衎)“元始”元年;正,指一年之始;朔,一月之首,“正朔”合称代指历法。这种改变是秉承天意。如清朝顺治、雍正。易服色,古代每个王朝所定的车马祭牲的颜色。后来,泛指各级官员的服饰。定礼乐,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化。古时“礼”多指祭犯鬼神的种种仪式,后来发展演变引申指社会上一切礼仪。《礼记》还说“礼节民心”“礼者,天地之序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过制则乱,胜质则伪”。“礼”是节,节就是掌握一定的尺度,凡事过了度肯定不好。“礼”既要防止破坏秩序的混乱,也要防止流于形式的虚伪。“礼”是中国古代的生活规范、制度和思想观念。《乐》指音乐的形式就是“物动心感”,表达人们内心感表,强调音乐是真情的流露。音乐反映民风民情,“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音乐教育能使人“尽善”“尽美”,达到“乐与政通”“变易人的性情,使民心、风俗合乎礼仪规范。”
②文:汉字六书指: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③使王天下:致使他为王,治理天下。
④作:创造、兴起。
⑤天子:古称统治天下的帝王。《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古代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君主秉承天意治理人民,故称君主为天子。
(参考文献:《礼记》《国学知识》《文化知识讲座》《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新闻推荐
达宣快速通道规划效果图城市夜景(赵季平摄)金南大桥规划效果图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历史,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质。一座城...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