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人的垂钓情结 □ 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谢幼林
“一自湖中上钓矶,一竿一笠一蓑衣;瓦壶倾酒山歌罢,荷叶包鱼晚饭归。”立了秋,把扇丢。8月15日清晨,达川区石梯镇秋风徐徐,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稻香。在盘龙村与田家店交界处的一方堰塘边,一人一凳一伞,一竿一线一钩,吐着烟圈,眯缝双眼,花甲老人吴烈成密切地注视着水面。“上钩了!”浮标下沉,水波荡漾!只见他迅疾提起钓竿,“啪嗒!”一条金色的鲤鱼甩进稻田里,活蹦乱跳,与金黄的稻穗融为一体,相映成趣。
近日,在石梯镇老年人体育协会的活动室里,社区记者见到了吴烈成老人。“我从小酷爱钓鱼,已经垂钓50多年了。”63岁的吴烈成是协会主席,说起自己的垂钓人生,他饶有兴致,侃侃而谈。“砍斑竹当鱼竿,搓麻绳做渔线,烧缝衣针弯鱼钩,巴河两岸,小溪塘堰,都留下了我和小玩伴钓鱼的身影。”吴烈成说,夏天里,他们头顶烈日,时而垂钓,时而放牛,时而游泳,童年生活甚是惬意。
吴烈成是石梯镇盘龙村人,担任过村会计、供销社搬运,石板麻纺厂车间主任。1987年3月以后,吴烈成去遵义麻纺厂做过技工,去新疆淘过金。1996年10月,吴烈成从厦门务工回家,在石梯镇四通街购买了住房,一边开茶馆,一边关注农林产业。“鲫鱼、鲤鱼、草鱼、白鲢和花鲢,我花了3000多元,投放鱼苗10000余尾。”2005年8月,在盘龙村老家,47岁的吴烈成承包了一口堰塘。割鱼草,撒饲料,细管理,昔日乡村“钓鱼郎”,走上了养鱼致富路。
“做人要把别人抬在肩上,敬人者,人恒敬之。”吴烈成疏财仗义,人缘极好。承包次年,国家“金土地工程”维修堤坝,需要放水清塘,这就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鱼苗、人工与饲料钱“打了水漂”,吴烈成顾全大局,全力支持。“每人两条,见者有份,我们没在老家时,感谢邻里多照顾。”吴烈成说,鱼塘从来没人盗鱼。老吴为人大方,敬老爱幼,他的鱼塘,我们帮他盯着。乡亲们如是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吴烈成还承包了盘龙村4个组103亩荒坡荒地的“退耕还林”。16年来,吴烈成带领乡亲们栽种了11万棵柏树、麻柳与椿芽树。如今,走近石梯镇盘龙村,目之所及,树木葱茏,流水潺潺,好一幅新农村生态宜居图!“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吴烈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2年5月,年过五旬的吴烈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走南闯北,一年四季,吴烈成一直喜欢垂钓。“春钓滩,夏钓潭,秋钓阴,冬钓阳。”他说,钓鱼地点随季节而变,春天气温回升,阳光充足,鱼儿在岸边觅食,因此要选浅滩;夏天水温过高,鱼儿在深水区活动,此时要选深水区;秋天天高气爽,树荫下水温凉快,所以要选阴凉之处;冬天则要选向阳背风的地方。“选好垂钓地点,要先打窝料。”揭开一个玻璃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我用白酒、大米与鱼香料搅拌成窝料,撒到水面,拢住鱼儿,稳住鱼源。”接下来,插竿座,伸鱼竿,挂蚯蚓,甩鱼线,吴烈成正式开始钓鱼了。
“钓鱼要有‘四得’——饿得,坐得,累得,受得。”吴烈成说,“钓鱼人渴了饮山泉,饿了嚼干粮,一坐一整天,蚊叮虫咬,老婆唠叨,都要受得。”说到这里,吴烈成与社区记者相视大笑。“3月1日到6月30日,巴河流域全面禁渔,现在是8月,只允许一人一竿一线单钩。磴子、白衣,涵水与石桥的小溪堰塘,都留下了我们垂钓的足迹。”钓来的鱼,吴烈成先得孝敬同院而居的父母,然后才供家人享用。“鱼钓得再多,我从来不卖钱,送给街坊邻居分而食之。有一次,我钓了一大桶鲫鱼、鲤鱼和黄辣丁,没到家门,就没了。”吴烈成说,对此老婆从不抱怨,在四通街,夫妻俩与街坊邻居和睦相处,共建共享文明和谐社区。
“亲近自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钓鱼是我的毕生爱好。就算无鱼上钩,空手而归,也无所谓的。”吴烈成豁达开朗,老有所乐,羡煞旁人。
今年5月8日,吴烈成率领石梯镇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五位“钓场老将”,前往河市镇竞技垂钓基地,参加“达川区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钓鱼比赛”,荣获“团体第三名”。“我们赢了!”花甲老人吴烈成与老年钓友们抱成一团,互相道贺,快乐得像一群孩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江吉)9月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严卫东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省委书记彭清华在数字经济调研座...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