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美好
让我喜欢语文的有两个人。一位是我的二姑父向云方,他能说会写,既是村党支部书记,又是那时红白喜事的主持,他一张嘴巴说个不停,写对联最合人心意,说“四言八句”逗得新娘捧腹大笑,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年,我7岁。
另一位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梁丹书,我的作文几乎是在他的鼓励中一路走来的。他经常在班上朗读我的作文,还让我辅导同学的作文写作。那时候,我喜欢魏巍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数理化课堂上都在想着写身边最可爱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的故事情节离奇得让今天的人都无法脑补,却能得到梁丹书老师浓墨重彩的表扬。那年,我13岁。
但真正让我爱上文学写作且至今沉迷其中的,是达州日报。2013年2月,我工作之余写了一首诗歌,忐忑地投往达州日报的副刊邮箱。十天过去了,二十天也过去了,以为投出去的稿件石沉大海,没有指望了。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后,中午路过门卫室去翻看当天的达州日报竟让我翻出了惊喜,这份《达州日报·生活周刊》第四版的西窗刊发了我的小诗《春天的雨》。
我从门卫室拿走了这份报纸,回到办公室反反复复看了数遍,从惊喜激动中恢复了平静,心想刊发一首小诗只是初步胜利,若要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必须得多看多写。于是,我晚上一边研读日报副刊刊载的佳作,一边敲打键盘。又过了两个月,达州日报第三版又刊发了我的小诗《我的童年》。从那以后,达州日报真正架起了我与文学写作的桥梁,也加深了我与达州日报的情结。《春天的雨》是我发表在市级报刊上的处女作,如同我的初恋。那一年,我已经47岁。
这时候,同事看到报纸上刊登我的诗歌,最多的声音是向我道贺,也有开玩笑调侃我的,说我都是快近五十的人了,整天不务正业,何况写诗挣不了几个钱,何必那么执着。可我这人有点怪,同事的声音我当耳旁风,只要白天工作没有懈怠,八小时之外为我所用,认准的事儿十头牛都难拉回。心想我这一辈子,没有当官的运气,没有做生意的头脑,就图个兴趣爱好。从此,报纸牵着我学习,文学陪伴我成长。
只要有空,十一点半我便要准点到门卫室溜达。时间久了,刁师傅也知道我喜欢写点诗歌和散文,便不厌其烦地从打捆的报刊中主动为我翻找达州日报。这些年来,在达州日报的陪伴下,我在夜晚里有了灵气,空虚的光阴被我紧紧抓住,一篇篇作品投进邮箱,又从编辑手中筛选,陆陆续续刊登在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和《散文选刊》等报刊上。尤其从2018年起,我的散文作品《春登观音山》《赴约庙安花事》《鸡缘》《阳台上的三角梅》《遥远的年味》《老街》《我家的抗疫琐事》《香甜的烧红苕》等二十余篇散文通过达州日报编辑老师的精心斧正,在生活周刊陆续采用。但让我遗憾的是,达州日报的编辑老师中,我只与蒲建国老师在一次文学颁奖会上见过一面,其他人只能通过报纸了解。
回想过往,达州日报已深深根植于我的心底。和达州日报相处八年多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到,日报既是我文学写作的启蒙老师,又是我寂寞夜晚里的忠实伴侣,不仅让我学会坚持,还锤炼了意志,寻找到生活中最美的真谛。
和达州日报结缘,使我的思想锤炼得更加成熟,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我的发表渠道也由此拓宽,先后在国家、省、市、县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150余篇,多次在省、市、县征文赛中获奖,同时还加入了市、县作家协会。用笔歌颂祖国,赞美新时代是我们每个媒体人、每个写作者的共同责任和担当,让我们拿起笔共同来描写新时代追梦的五彩华章吧!或许,这也便是我和达州日报、和文学写作最真挚的情结吧。
□吴兴华
新闻推荐
接种185万余人 单日33万人 达州市提前完成上半年第一剂次新冠疫苗接种任务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罗天志通讯员李俊卿杨冠华)6月3日,记者从达州市疾控中心获悉,截至6月2日24时,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病...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