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坝:古遗迹的保护与发掘
城坝遗址
近两个月来,达州日报社与巴中日报社抽调精干力量,沿着巴河集中深入走访了二十余城镇,纵观沿河各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发展脉络等,不难得见达州与巴中不仅方方面面大同小异,其思维、思想、观点也常不谋而合。这个现象在三河交汇之处、距今2800多年的城坝遗址找到了一个重要因由——两地皆为巴賨之后。
城坝遗址在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不断追寻中撼世现身,此处作为优质文化资源,成为当地的重点保护区。
捕捉农耕文明的光亮
一蓬渡船划过平静的江水,暮冬的河风悄悄拍打在脸上,船过三汇码头往西十数公里,便到了土溪镇城坝村。顺着大路往深处走,翻过一小土坡后,眼前豁然开朗,此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虽周围整齐的良田已经“休眠”,远处的林子也有萧瑟之状,但田野间安逸吃草的牛羊、庭院内鸡犬相闻的热闹、小路上闲庭信步的村民无一不传递着这里的恬淡闲适之乐。
这个时节,四处的耕地几乎都闲下来了,不大见得着人,但两处考古挖掘现场却都热火朝天地在忙。穿过几间农屋,一个探方就出现了,除一名考古队队员在旁边观察、记录、指导外,十余名忙着刨土取物的全是当地村民。“虽然不太懂行,但这做起来挺有意思,有些挖出来的瓶瓶罐罐细看那是真漂亮!我们这儿能出‘宝贝’,挖着有劲!”攀谈间,村民们对村内考古一事显得很有热情,谈及城坝遗址的故事,他们也能娓娓道来。
城坝的农户自古过的就是简单的农耕生活。从2005年,省考古院正式对这里发掘、省考古队正式进场起、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逐渐被陆续出土的文物丰富了起来。文物背后的具体故事和价值,村民们谈不了,但十多年来,他们越来越明白保护城坝遗址对当地发展而言都非常重要,他们更美好的生活也一定就在其中。
历史的高光在这里闪耀
城坝遗址首次正式发掘便发现有木稼墓、土坑竖穴墓、灰沟、井、灰坑等大量遗迹现象,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漆器、铁器、陶器等,首次揭露出城坝遗址存在连续性清晰的文化层叠压关系,这一发现让考古专家兴奋不已。而后数次考古发掘,“宕渠”文字陶瓦、郭家台城址、竹木简牍、津关遗址、东周时期墓葬等诸多重要发现让神秘的城坝遗址逐渐清晰起来。城坝遗址不仅现已呈现出基本的功能分区,还是了解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过程,以及秦汉帝国对西南地区开发和管理情况的重要参考。其中,令当地振奋的还有考古学家对此地为古賨国国都的有力推测。
古时各朝各代选择国都最看中是地理位置。所在地是否易守难攻、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交通是否便利、经济可否繁荣发展等,皆是国都选址的考虑范畴。从城坝遗址发掘至今的情况反推,此处占地五百多万平方米,幅员辽阔,且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并位于巴文化区域中心地带,诸多专家学者认为此地为古賨国国都的可能性极大,加之陆续出土的重要文物,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
城坝遗址的所有面貌虽然还无法完全具体复原,但依照现有发现来看,不论是古賨人时期,还是此地汉化以后,这里的人既崇尚自然,也懂得依附原始生态环境,借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此地临水,有黏土、矿石,城坝遗址出土了各式精美的陶器与铁器,更找出了窑址区,手工业在这里应该曾有一段不可忽视的高光时期。同样因为临水,古人因地制宜,此处便有了目前国内唯一的水路津关遗址,由此,我国历史文化中又添一大重要历史信息。
遗址保护成就明日美好
为了确保考古发掘工作的有序推进,更为了保护古遗迹、坚守文物安全,城坝遗址周围早已划定了保护“红线”,一致确定此地重点保护山水,只可以考古方式做相关开发和保护性建设的原则。此前,已有专业队伍给城坝遗址做了遗址公园的全面景区规划,而城坝遗址未来在保护生态文明、提供历史研究价值的同时,又可以创造多少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惊喜,不止当地群众,社会各界对此也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城坝遗址至今已正式考古发掘了7次,历时15年之久,与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相比,城坝遗址一带经济发展目前相对缓慢,整体面貌显得相当原生态,但附近的住户却非常开心。“我们现在做的不开发、不建设的保护,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以后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土溪镇党委书记罗涛说。
将生态优势合理转变成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城坝遗址给后人留下了可学习的成功范例。
□文/图 达州日报·巴中日报联合采访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通讯员覃馨)近年来,达房集团着力内部风险防控措施精细化管理,通过前置审计监察关、明确预算制定标准、规...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