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梯:一汪巴河水,孕育巴山美食
石梯豆干
石梯蒸鱼
石梯场镇横跨巴河两岸
将一条新鲜的鱼,剃鳞破肚,去头留尾,洗净沥干,切成厚薄一致的条形小块,码上辣椒面、胡椒面和秘制酱料,装入竹制的蒸笼中,蒸上5至10分钟,撒上香菜,一份色香味俱全的蒸鱼就制作完成了。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靠着巴河水里的鱼,“老渔民”严道全所创造的一道著名地方特色名菜——“石梯蒸鱼”,其入选“达州十大地方特色名菜”,登上央视栏目,获得诸多荣誉。
依靠巴河而居的人们,在巴河的滋养下造就了独特的美食文化,这些美食经历了无数的变迁,也反映了当地人们生活的不断变化。
石梯蒸鱼
船上到岸上的美食
石梯蒸鱼的发明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生活在巴河流域的石梯人世代沿袭着打渔的传统,严道全就是其中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渔民”,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巴河上捕鱼为生。
“煮鱼我们都吃腻了,能不能尝试一下其他的做法?!”那时候,渔船上对鱼的烹制方法无外乎煎、炸、焖、煮,一次偶然机会,严道全将剁好的鱼放进蒸笼,搭配普普通通的米粉和辣椒面,“没想到吃起来味道非常的松嫩爽口。”就这样,闻名遐迩的“石梯蒸鱼”诞生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巴河流域水运逐渐没落,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严道全选择从“船上”走到了岸上,经营起了石梯的第一家蒸鱼餐馆。经过三十多年的打拼,“石梯蒸鱼”的名头响彻周边,石梯街头的蒸鱼餐馆越开越多。
以严道全为首制作石梯蒸鱼的大师傅们在竞争中碰撞灵感,此后又陆续研发出凉拌鲢鱼、牛肉鱼、青波鱼排等百余种备受食客欢迎的菜品,“石梯蒸鱼”也逐渐成为石梯场镇的一张美食名片。
石梯豆干
从马路边走进千家万户
“这一车豆干有500斤,是昨天达州的客人预定的!”忙活了一上午,看着手里的订单,桥东村潘远军、陈利利两口子总算松了一口气。夫妻俩在国道边经营着一家“石梯豆干”作坊,因为严格遵循传统制作工艺,老手艺成就的老味道吸引了不少的老顾客,有的当作特产馈赠亲朋好友,有的大批量采购再去售卖。
“没想到,一块普普通通的豆干,竟成了城里人的喜好。”今年32岁的陈利利回忆,她才嫁到潘家时,还是丈夫的爷爷婆婆在做豆干,由于石梯家家户户都有做豆腐的传统,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前些年长辈年事渐高,夫妻俩便结束在外打工的日子,回到石梯经营豆干作坊。
每天凌晨3点,夫妻俩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们平均一天要加工1000斤黄豆,从泡豆、磨浆、煮浆、点浆、报布压制成一块块四四方方的豆腐块,最后放置熏箱内用油菜秆、柏树枝熏制6小时,一块色泽诱人、气味喷香的“石梯豆干”才算制作完成。经过这套传统工艺流程制作的豆干,只需用水洗净后切片即可装盘享用。
经过这些年市场的淘汰,石梯豆干的作坊从过去的二三十家缩减到了如今寥寥五六家。但石梯豆干的名头却随着家门口这条国道传到了四面八方。“我们这儿的人喜欢在街边叫卖,过往的司机旅客都会刹一脚买点尝尝,一来二去名气就上来了。”石梯镇党委书记赖晶晶说,石梯豆干最能彰显石梯人民的勤劳品质。
石梯热凉粉
坚守地方特色美食文化
除了蒸鱼、豆干等美食备受赞誉外,石梯还有一种美食深受大家的喜爱——热凉粉。
热凉粉好吃但制作不易,工序繁多但售价不高。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石梯场镇只剩下了1家店面还在经营热凉粉。“以前石梯场镇上有好多家热凉粉店。”今年67岁的店主赵闲全回忆,他从1974年开始卖凉粉,那时刚刚包产到户,巴河沿岸来往船只众多,人流密集,卖碗热凉粉虽算不上富贵,但养家糊口足矣。改变仿佛发生在一夜之间,上世纪90年代,席卷全国的“打工潮”刮来,石梯街头卖热凉粉的店面一家一家几乎消失殆尽。
如今,赵闲全家的小餐馆成了石梯热凉粉的“一根独苗”,招牌反倒越来越响,成了周边津津乐道的地方特色美食,不少开车经过的人路过时都要来吃一碗,走的时候还要带几碗打包。
“我以后做不动了,就让我女婿来接班,让更多的人吃到石梯热凉粉。”在赵闲全看来,现在开店的目的不再是赚钱养家糊口,更多的是将他这四十年经营热凉粉店的匠心、细心、精心,和这一碗地方特色美食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石梯热凉粉中蕴藏的美食文化。
□文/图达州日报·巴中日报联合采访组
新闻推荐
“他的确是在为人民服务,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谈及周永开,项尔华这样说道。今年57岁的项尔华,曾是项家坪村的文书,5年前担...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