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心城区各乡镇垃圾“收转运处”体系基本建成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社区环境干净整洁,“绿蓝灰红”四色垃圾桶整齐摆放,新建的阳光垃圾堆肥房里正在将垃圾变废为宝……这是记者近日在通川区青宁镇看到的场景。“现在,门前有垃圾桶,垃圾有专人清理运送,环境变好了,住在这里舒心多了。”看到居住环境的巨变,青宁镇岩门社区居民王大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岩门社区,记者看到部分居民家门前放置有垃圾桶。据青宁镇副镇长屈帆介绍,垃圾桶分为易腐、不易腐两种,居民们按种类投放其中,社区保洁员每天会将这些垃圾再分类,然后运到垃圾中转站。“我们镇上的垃圾运到中转站后,再运到城区垃圾处理厂处理。经过社区、镇、城区几次分类清运,垃圾得到及时、规范清运处理。”屈帆说。
12月10日,又一场以“生态环境整治,人人有责”的专题讲座在岩门社区举行。这样的讲座定期举行,讲座以“垃圾要分类”“禁止焚烧秸秆”“生态环境,共建共享”为核心内容,鼓励居民倾倒垃圾前进行分类,降低分类成本,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同时呼吁居民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中来。“现在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们就会自觉捡起来。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就会上前说服教育。”看到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居民们共同参与到人居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王大妈笑逐颜开。
王大妈的幸福生活也同样体现在达川区万家镇黄都社区居民张大爷的身上。一年前,万家场镇路面坑洼,积水遍地,垃圾成堆,居民怨声载道。如今,漫步在万家镇的社区街道上,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这都是清扫保洁队的功劳!”张大爷告诉记者,每天饭后,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清扫保洁队就会前往场镇、社区、道路主干沿线、村组道路等地清扫垃圾、擦除污渍。“现在,居民们都养成了把垃圾分类后再扔进垃圾桶的好习惯,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达川区万家镇党委书记何流告诉记者,万家镇已基本建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转运处”体系。
青宁镇和万家镇的“华丽转身”是达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一个缩影。随着2020年中心城区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开展,达州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们成立了专班,会同通川区、达川区、高新区,对6个街道办事处、40个乡镇、661个村组垃圾清运处置情况进了调查摸底,按照‘一村一档’建立了档案。”市城管执法局工作人员龚姜告诉记者,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他们对各乡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建垃圾收集点等环卫基础设施,对不规范、不达标、数量不足的垃圾收集点,通过改建新建等方式进行功能完善、数量补齐、提标升级。同时,为确保农村垃圾清扫有序、清运及时,建立长效常态机制,通川区每年投入清扫保洁经费2000万元、垃圾转运费888万元,达川区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经费5000万元。
为了解决“农村垃圾清运不及时、处理不规范”“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的工作也提上了议程,通过在中心城区各大乡镇发放宣传手册,村组干部宣讲,爱护环境,垃圾分类等环保意识蔚然成风,居民们逐渐改掉了不良生活习惯,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现在,“保洁有人员、堆放有场地、运输有车辆、处置有去处”的农村垃圾“收转运处”体系在达州市中心城区各大乡镇基本建立,非正规垃圾点、垃圾堆、垃圾山等现象,也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区)级处理”模式下得到了妥善解决和遏制,中心城区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销号超过94%。
据了解,自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以来,中心城区各乡镇共建成投用垃圾池326个,新增垃圾桶18988个、各类垃圾转运车220余辆、压缩式垃圾车2台,清运积存垃圾7800余吨,清理卫生死角620余处,村级清扫保洁队伍覆盖率100%,农村垃圾“收转运处”体系基本建成。村居整洁,道路清洁,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生态环境,正给达州的乡村带来勃勃生机。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丁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唐庆)12月25日上午,达州市数字经济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二届数字经济沙龙召开。市委常委、市纪...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