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还会写信吗?
“你在做啥,我以前给你发信息都是秒回,现在竟然隔这么久才回我?”近日,记者在达城南门口的中国邮政门口看到:一位20岁左右的女子向“失联”10分钟的男友发送了一段略带“谴责”的语音消息。在她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将一封书信投进了绿色的信筒……
女子和老人身上的快与慢形成了鲜明对比。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更快”成了社会最直观的概括,信封、邮票、邮差……这些名词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那么,如今还有多少人会写信呢?带着疑问,记者对街头市民和达州市邮政公司进行了走访。
“放下”的纸笔
“写信?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哦。”00后市民小刘打趣地说,他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过一次给亲人写信的活动,他向远在新疆的姑妈和表姐写了一封信。“开始挺新奇的,像什么学习进步、得到老师表扬,都往里面写,写完后我会先让老师帮忙修改,修改后我再在信笺纸上工工整整地誊写一遍。”
写完信后,小刘会急匆匆地赶到邮局,向工作人员询问姑妈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粘上邮票后用书本将信封压平实,最后极具仪式感地将信投进信箱。“每次等待回信的过程,就像等着种子开花结果一样。”寄出信后,小刘就天天盼望着姑妈和表姐的回信,哪怕是课间休息,他也要到校门口的收件室翻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我们班有个传统,收到回信后要在讲台上念出来,那种感觉很自豪!”
后来,父母给小刘配备了手机,家里也安装了电脑,小刘便“放下”了纸笔,开始通过QQ与姑妈联系。“那种等信收信的快乐,再也没有了。”小刘感叹。
相较于带着“任务”小刘,对于曾在外打工的老张来说,写信的意义更加非凡。上世纪90年代,老张离开达州前往沿海城市打工,“那时买不起‘大哥大’,用传呼机也不方便,接到信息后,打公用电话要走很远,电话通了刚聊几句就有人催,可闹心了。”于是,老张买来信封、纸笔,在出租屋里给达州的家人写了一封又一封书信,“现在都不写信了,直接发微信,以往的书信都成‘文物’了。”
情怀绝不能简陋
“我大一还写过一次信。”今年大学毕业的王灿然,刚上大学时参加了班里组织的“给四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活动。在信中,他对四年后的自己说,“你好,未来的自己,希望四年之后,你能和现在的我大不一样,希望你能有一颗成熟的心智,正视充满坎坷的生活……”到了毕业典礼那天,他从老师那里拿回了这封信,读罢之后潸然泪下。“不管我们有没有实现理想,这都是我们的青春,这封信见证了一切。”王灿然说。
“现在写信的人很少了,好几个月才会有一两封。”来凤路邮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她每次打开信箱收信时,如果能有一两封书信躺在信筒里,那感觉就像中了大奖一样。记者在该营业网点看到,虽然邮局前台门可罗雀,但信筒、填单台、胶棒、地址样单等用于寄信的物件仍然完备。
“虽然现在写信是一件很小众的事,但我们的服务必须得跟上。”达州市邮政公司的唐先生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市民寄信,他们在达州主城区各大邮局营业网点门前设置了11个信筒(信箱),并对这些信筒的外观进行了美化包装,“虽然很小众,但情怀绝不能简陋。”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先生的诗歌《从前慢》,勾起了不少人久远的书信记忆,然而在微信、QQ等移动通讯方式大行其道,传统书信日渐式微的今天,适应了快节奏生活和追求高效率的人们,还会留出时间写一封信吗?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丁畅
新闻推荐
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扫码出行、移动支付、网上挂号……原本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技术,却成为一些老人难以跨越的门槛。他们...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