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钟声” 非虚构文学作品《华西坝的钟声》首发式及研讨会成功举行

达州晚报 2020-11-23 14:45 大字

“作为华西医科大学的学子,我想把华西医科大学的优良传统记录下来,把教过我的那些老师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记录下来。”11月19日下午三点,由达州北平牙科医院院长、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黄北平,达州晚报原总编辑、市科普作家协会主席刘秀品合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华西坝的钟声》首发式以及研讨会在达州文学馆举行,会议由巴山文学院院长、达州文学馆馆长龚兢业主持。

《华西坝的钟声》全书由序章和28个章节组成,主要记录和描写的是本书作者之一黄北平医生在华西医学院上学时期经历的人和事,怀抱对母校生活的深情回忆和对恩师的怀念与感恩,《华西坝的钟声》这部精品力作在黄北平、刘秀品先生看似平淡的笔触之下,涌动着对母校和华西坝的脉脉深情,着实令人感动。

“回想自己几十年来的人生路,能够从南江大山里走出来,取得今天的小有成就,和当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读书时得到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关爱是分不开的。老师们的高尚人格和精湛医技一直铭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所以就想用文字真实记录教过我的华西老师们的身影,以此感恩所有让我受益终生的师长。”黄北平谈及《华西坝的钟声》成书过程,几度热泪盈眶。

刘秀品告诉记者:“这本书采访用了四个月,写初稿用了四个月,但是修改却用了两年,改了十多遍,不管是对文学水平的要求还是对医疗知识的了解,都不能‘开黄腔’,所以要求很高。”

作品的完美呈现得益于两位作者对文学的专注与热爱,他们用真实的故事和质朴的语言打动着读者,用一个个特写的镜头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冯晓澜(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华西坝的钟声》全书以非虚构的纪实手法,以亲历见闻加采访第一手资料的文学化加工,以《史记》以来的史传传统为根基,以感恩的叙述调子,以朴实动人的语言,以先生们的群像为点的浓墨重彩的特写,以校史、系史、级史为面的浓缩和勾勒,从而,不仅多角度生动描绘了师生们的学习生活、教学工作、喜怒哀乐和理想追求,更重要的在于还谱写了华西师生“仁智忠勇”、医者仁心和不懈进取的精神!从文本实现的主旨来说,它既是华西师生情的鲜活再现,也是作者个体成长的历更记录,更是中国教育史改革开放之初拨乱反正、重新启航的生动再现的民间记录,无疑具有补充正史的珍贵的史料价值。

徐琰琰(巴山文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如黄北平、刘秀品先生在书中所说:“大师是大学的灵魂,没有大师就没有名牌大学。”然而,在《华西坝的钟声》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众多老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他们左手紧握希波克拉底誓言,秉承着救死扶伤的忠诚使命;右手执教棍,用知识、修养和伟大的灵魂去影响并塑造学生杰出的世界观、价值观及高贵的品格。他们既医治身体,也塑造灵魂。

蓝紫(巴山文学院创研部主任):《华西坝的钟声》是一部回忆录,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的是一所诞生在四川华西坝的医科大学的故事,给当年执教的专家学者们留下了一座座精神的丰碑。它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流水账,而是诚实、真切的记述。《易传》中有一个著名的美学观点:“修辞立其辞”。因为真诚,作者才能对过去数十年的岁月如数家珍,如实记录,也是因为真诚,才会有那么多的记忆没有被岁月磨灭。

谢军(市文联副主席、评论家协会主席):《华西坝的钟声》作为非虚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记录和描写的是本书作者之一黄北平医生在华西医学院上学期间经历的人和事,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所感,呈现给读者的是所处时代真实的校园生活面貌,作品是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也是一部特别有情感温度的作品。温暖真诚的情感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是这部作品特别打动人吸引人感染人的核心要素,也是这部作品最鲜明的特色。

孙黎龙(市文联党组书记):对于《华西坝的钟声》我用三句话概括,生动难忘的青葱时光,过筋过脉的华西故事,浓郁沉香的师生情节。读完此书,我为华西坝的情怀点赞,为作者对口腔牙科医学的追求点赞,为两位作者对文学事业的热爱点赞,为文本意义的朴实点赞。

谭守庚(退休干部,读者代表):这部书,是对师德,医德回归的深情召唤。当下,因为种种因素,导致人们对师德、医德存在不少争议和质疑,《华西坝的钟声》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作者的大学生活,文中呈现出来的师德和医德令人无比感动,时隔多年,仍然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作者前行之路。所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阅读这本书,汲取里面的能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暖人心。

新闻推荐

通川区青宁镇构筑乡村发展美好蓝图

“云门天寨”空中草原。本报讯(通讯员全小军)近年来,通川区青宁镇紧密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