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火龙 习书法 修族谱 民间艺人杨光弟的“花样年华”
“龙来了!”11月15日,石桥古镇阳光明媚,耄耋老人杨光弟手持大红龙宝,眺望远方,憧憬着古镇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杨光弟生于1942年11月,如今虽年近耄耋,却童心未减。编火龙、习书法、敲锣鼓、修族谱,杨光弟的晚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是1961级石桥宝善中学(现石桥中学)的初中生!”杨光弟告诉社区记者,其父亲杨朝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杨光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7岁的杨光弟来到板凳垭村五童嘴私塾念书。“《百家姓》《增广贤文》《大学》《中庸》,老师覃道德教的国学经典,我至今可以背诵!”1958年9月,16岁的杨光弟考入宝善中学,成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初中生之一。
1961年7月,初中毕业的杨光弟担任板凳垭村9组的保管员、记工员。当年10月,杨光弟迎娶了茅坪村的姑娘赵思琼。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女儿杨玲、大儿子杨同炳呱呱坠地,夫妻俩心里乐开了花。
1972年5月,达县修建沙滩河水库,30岁的杨光弟被推荐到“石桥连队”任班长。“我每天念《通川报》给战友们听,让他们了解国家大事。”杨光弟说。6个月后,杨光弟被选拔到沙滩河水库指挥部,学习水利测量技术。“经纬仪、水准仪,我都会用。跟着教授,边学习,边工作,除了工分,每月补助18元。”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一年后,杨光弟调任沙滩河管理处,负责右干渠的测量工作。
“走,带你去楼上,看看我的书法!”杨光弟精神矍铄,健步如飞。沿着梁子街,来到一幢楼宇的夹层采光区;一幅篆体“百寿有余”太极图装裱精美,围绕“阴阳鱼”,数以百计的“福”字圈状散开。“四海袍泽,八面寿星;太极永恒,寿域同登”,表达了杨光弟的美好心愿。左右墙面鳞次栉比,挂满作品。“在沙滩河的工作间隙,我苦练书法。同乡严崇平是我的老师。”
接着,杨光弟挥毫泼墨,斗大的“虎”字虎虎生威,形神皆备;“福”“寿”二字笔法苍劲。书写、落款、盖印,杨光弟一气呵成。如今,杨光弟是石桥古镇书画摄影协会的资深会员。“每年春节,我们都要写对联,免费赠送!”为此杨光弟跑遍了石桥片区的大街小巷。
1987年秋,杨光弟回到梁子街,开了一间纸扎门市。搭灵堂、写碑文、刻碑板、做祭文,由于才思敏捷、善于琢磨,他很快成为行家里手。“我会打小锣、大锣、川剧锣!”杨光弟拿出一本自己编印的《锣鼓谱曲》,“当共壮——丑冷壮——冷丑壮——壮冷壮!”一边哼唱,一边敲击桌面,杨光弟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可惜,只有川剧锣,石桥已经没人唱川剧啦!”杨光弟有些怅然与失落。
“扎火龙,要先编龙头,龙眼、龙须、龙角、龙腮、龙嘴,要拿捏好尺寸,务求精准!”杨光弟侃侃而谈。春节期间,石桥古镇“耍火龙”已绵延千年。年轻时见过老艺人扎火龙,杨光弟一直暗记于心,纸扎门市生意淡季时,杨光弟就砍来竹子,再三研磨,逐渐掌握了扎火龙的手艺。“必须使用隔年青,才够柔韧,除了龙宝,龙头、龙牃、龙尾都要用麻布相连。”杨光弟告诉社记者,近几年,梁子街社区的火龙都是他和徒弟编扎的,有时也为其他社区扎火龙。
“作为石桥杨氏族长,编修杨氏家谱,我理当挂帅!”询耄耋、钻坟地、拓碑文,在杨光弟的努力下,杨氏家谱得以问世。“我有三儿两女,七个孙子,告诉你一个小秘密,马上我就要当曾祖父啦!”如今,杨氏家族人丁兴旺。“子女、孙子都非常孝顺,逢年过节,每人给我一个大红包!”杨光弟容光焕发、满脸幸福。
□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谢幼林
新闻推荐
11月18日,市发改委公示了《关于通川区莲花湖红星小学项目建议书的批复》,莲花湖片区居民在孩子的教育机构选择上,又多了一个...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