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达州新报 2020-10-30 00:50 大字

乡村振兴战略鼓足风帆,广袤金色田野洒满希望。今年以来,通川区立足区情,主动将经济社会发展从“城市为主"转向“城乡并重",先后谋划实施了“交通三年攻坚、教育三年振兴"计划和农村“交通、教育、医卫、文体、饮水"五大提升行动,“一小时经济圈"全面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时代乡村画卷,正在通川大地上徐徐展开。

突出规划找准路径 绘好蓝图强引领

方向明,才能步伐稳。通川区地处达州主城区,城乡面积比例为1:9,最大的优势在城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

通川区聚焦全域规划,坚持多规合一。按照“城乡规划一张图、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项目一盘棋"思路,找准“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乡村振兴"路径,精心编制“1+6+N"规划体系(1个总规、6个专项、N个乡镇规划),为通川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方向。

点上破题,面上破局。磐石、青宁“一南一北"2个乡镇试点推进,大力探索城市近郊和偏远山区实施乡村振兴的“两种路径",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提供遵循。

今年4月,通川区委五届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一轴两翼七支点"发展战略,庄严发出了“建设品质通川、助推达州创副"的冲锋号令。立足新区情,通川确定了2020年乡村振兴示范点“1234N"规划布局,目前正在加紧实施中。(一带:安云、金石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两环:磐石、青宁镇南北两环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三廊:碑庙农耕文化走廊、梓桐红色文化走廊、北山诗歌文化走廊。四片:建成罗江生态宜居示范片、蒲家特色产业示范片、双龙生态保护示范片、江陵产村相融示范片。N点:N个贫困村和非贫困村)

全域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面貌提颜值

安居才能乐业,通川区把人居环境改善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

近年来,通川区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改造卫生户厕4.3万户,占农村常住户总数的95%,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2万户,推进厕污、厕浴共治。

创新推进社会捐建公厕模式,新建场镇星级公厕21座。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点235处,添置户分类垃圾桶3600余户,19个场镇污水处理厂和37个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比80%以上,健全村收集、乡转运和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机制,基本实现“村村有工作经费、组组配备保洁员"。投入资金近1亿元,实施种养循环、建立有机肥场,全域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农村养殖生态化、无害化。

规范整治农村庭院环境。通过“旧材新用、废物利用",巧妙运用砖、瓦、竹、石、木等本地元素,完善庭院公共配套,大力推进“六化两园"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房前屋后“脏乱差"顽疾,成功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57个,申报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

健全产业发展体系 三产融合促增收

健全产业促发展,通川区坚持“抓二带一促三"思路,招引大企业、狠抓大项目、做响大品牌。

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引领,兴旺富民强村产业。引进中青旅海投集团、碧桂园等实力强劲企业投资200余亿元,先后打造了青宁云门天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蝴蝶谷、碧潭花乡农旅综合开发等项目25个,创建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2个,省市级农业主题公园3个。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环凤脆李、檬双富硒蓝莓、蒲家蓝莓基地、金石巨家猕猴桃、碑庙白茶基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园21个,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特色产业基地39个,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乡乡有园区。

以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依托,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园区已培育引进千洪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50余家,建成中国首家食品(健康)科技体验馆、秦巴地区最大的冷链物流食品工业园——源美冷链物流园,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食美通川"“通川脆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4个,国家有机农产品2个。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产业化公司2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21个、家庭农场1980家、产业联合体1个,“农户+"新产业组织方式实现全覆盖。成立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50个,创新推行“五金模式"和“两分红一保底"利益联结机制,人均年增收近千元。

完善提升配套设施 夯实基础强保障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通川区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一方面聚焦“水、电、路、气、讯、网"持续发力,除天然气外,农村饮水、生活用电、通村道路、互联网、4G通讯均实现全覆盖。另一方面,全面完成“交通三年攻坚计划",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组组)通硬化路,路网密度增至2.2公里/平方公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占比42.7%。大力推进“水利三大工程",整治病险山坪塘2180口,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目标基本实现。

同时,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先后投入资金2.6亿元,新、改(扩)建学校2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达标。全面落实全民医保相关政策,乡镇卫生院、贫困村卫生室全面达标,区乡“医联体"建设成效凸显。区人民医院和复兴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医联体"试点。

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酵素农法、水肥滴管一体化等广泛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全面开展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社会化服务,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6%。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物联网等信息化应用1.5万亩,农业信息化水平达87%。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突破瓶颈增活力

人才兴,事业旺。通川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乡村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126人。实施“引凤还巢工程",成功吸引大学生486人,回引新乡贤7086人,创办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5个、各类经营主体500余个,实现总产值1.6亿元,带动上万群众就近就业;感召23名外地乡亲反哺创业,技术青年回乡、农民回家、资金回流成为“时尚"趋势。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块地"改革工作,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流转土地5.57万亩,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创新实施撂荒地治理机制,复耕撂荒土地1.5万余亩,农村闲置资产有力盘活。

出台《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实施办法》《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暂行奖补办法》等激励政策,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治理,弘扬文明树新风。全面加强乡村治理,创新实施“党支部标准工作法",基层党组织设置全面规范,新改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20个。

创新“乡贤理事会+村(居)委会"治理模式,乡村治理更加有序。全面深化新风塑造,推进“感恩"“孝善"“奋进"主题教育,涌现出碑庙镇“三段式感恩教育"、磐石镇“六老六长"等典型经验。全面强化法律保障,乡、村(社区)两级法律顾问配备率、公共法律服务覆盖率均达100%。

(来源:达州之心通川)

新闻推荐

小区楼顶搭建鸽棚 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向也)近日,市民李先生致电本报民生热线2382258反映,有人私自在达川区南城经典时代小区楼顶搭建...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