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社区的“幸福密码” 达川区杨柳街道杨柳社区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达州日报 2020-10-14 09:46 大字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社区举办邻里和睦“坝坝宴”

←社区开展健康知识讲座

→红十字会在社区开展急救培训

←志愿者在社区辅导孩子做作业

→向居民发放法制宣传资料

←居民在社区图书室看书

志愿者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楼道垃圾多、车辆乱停乱放,该谁负责?”“小区内的路灯坏了,晚上出行不方便,怎样才能快速让物管来处理?”“想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文化活动,由谁来牵头?”……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从600余人的贫困农村到7000余人的城市社区,从经济来源全靠农业到建立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用6年时间实现杨柳社区的华丽变身。自此,这里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区充满朝气活力,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意。

这一切变化离不开现代化的社会基层治理。杨柳社区探索新型治理模式,充分释放社区发展潜力,得益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实行“一核三化”联动工作法,紧紧围绕城市社区“党建、治理、服务”3个方面,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着力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坚持以“党建引领治理”为重心,着力构建“科学化”治理体系;坚持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着力构建“精准化”服务标准。大力发扬“沾土生根、厚积勃兴、立地成荫、亦韧亦劲、柳下风清”的“清风杨柳”精神,确保社区党组织清廉高效,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桌儿一摆矛盾就化解了

10月10日,记者走进达川区杨柳街道杨柳社区看到,社区服务中心外的广场上,三五成群围坐一起唠嗑的老人和撒欢奔跑的孩子,居民脸上展露出灿烂的笑容。

“每天除了在家就是和姐妹们约好来社区唠唠家常,社区就是我们第二个‘家’!”73岁居民徐应莲说。

杨柳社区于2015年8月由农村建制调整为城市社区建制。社区成立之初,居民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大家心气儿都不顺,社区管理难度特别大,矛盾纠纷频发。

“我的房子明明是四层,就应该按四层来补偿!凭什么要按两层半算,我不同意!”居民段英的房屋因城市建设所需,需要拆迁。然而,因为核算面积的问题闹了起来。一看愿望难以实现,干脆“躲”了起来,谁来也不见。

原来,段英的房屋只有两层半,后来加成四层,她要求四层全部按合法进行补偿,没有法律依据。

无奈之下,区里的征拆部门找到社区,希望社区能出面做好政策宣导和思想工作。

社区干部来到段英家,得知段英家庭十分困难。她的丈夫患有尘肺病,干不了重活儿不说,还要长期住院、吃药治疗。

而更出人意料的是,段英的丈夫因诸多原因,在辖区一直没有户籍,也无法参加本地居民医保,所有的医疗费用都无法报销……

了解到段英家庭的实际情况后,社区并没有急着做她的思想工作,而是来到派出所咨询如何解决其丈夫的户籍问题。

最终在社区的协调下,困扰段英丈夫多年的户籍问题得到了解决。

看到社区真心实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段英十分感激,最终在《拆迁协议书》上签了字。

近年来,达川区杨柳街道杨柳社区以提升居民的满意度为目标,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以创建全市“廉洁社区”示范单位为契机,注重公开透明,强化法治宣传,利用公示栏、“阳光电视村务”、微信群、QQ群等全方位公开社区政务、党务、财务,探索建立“思雄调解室”“杨柳故事会”等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及时将社区矛盾化解在基层。

法治宣传,强化居民法律意识。杨柳社区利用社区微信群——“杨柳人·说吧”、社区企业交流群,组织宣传队深入各党支部、小区及楼院经常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辖区居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开设“杨柳故事会”,讲好法德共育小故事,以情感人,并专门建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黄思雄的名字命名的“思雄调解室”着力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再复杂的事情,只要在社区把桌儿一摆就化解了。大事小事有人管了,矛盾纠纷少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去年,杨柳社区成功创建为全省“六无”平安社区。

活儿一到“红马甲”就来了

社区设有志愿服务站,注册志愿者已超过300人。

在社区爱心救助服务站内,“五义活动”首先映入记者眼帘:周一至周五义诊、义剪、义书、义演、义宣,排得满满当当。

“您的书法作品入选啦!”社区居民唐华连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多次在各级组织的书法评选中获奖。

社区成立后,唐华连与几名书法爱好者一起在社区成立了书法创作室,不仅自己平时写字、练字,还招了一群“小徒弟”,带着孩子们一起写字、练字,培养兴趣爱好。

“老师,这道题我不会,能教教我吗?”下午“四点半课堂”上,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写着作业,不时向老师“求助”。

“这是我们的‘四点半课堂’教室,每周五都有四川文理学院的志愿者前来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社区干部袁秋菊介绍说,自从志愿者到社区后,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室里每天座无虚席,他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效率逐渐得到提高,赢得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周师傅,麻烦你帮把我头发再剪一下,前两周修了,这又长长了。”社区门口,理发志愿者周开义娴熟地挥动着手上的理发器为居民理发。

70多岁的周开义是社区的铁杆义工。有理发特长的他,自社区成立开始就每周义务为居民理发,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周一剪”。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居民不能外出,理发店不能营业,周开义就在社区大厅义务为居民理发,解决了大家的“头等大事”。

30出头的社区工作人员谭卫是一名退伍军人,当过文艺兵的他,特别喜欢跳舞。

看到居民们茶余饭后只能三五成群在坝子里扎堆儿摆龙门阵,就主动利用自己的特长教大家跳舞和打腰鼓。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排练,社区的舞蹈队和腰鼓队不仅变得有模有样,还经常外出参加各种演出。

活儿一到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就来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已经成为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不仅热心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还真诚为居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解开了居民的“幸福密码”。

锣儿一敲人就到齐了

9月24日,一场迎国庆主题文艺演出在杨柳社区外的坝子里举行。

整场演出,既有社区共建单位“赞助”的节目,也有居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和小品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不时赢得居民们的阵阵喝彩和掌声。

“我们社区办活动,从来不缺节目。”社区党委副书记郝春莲说:“半个月前,社区将举办文艺演出的预告一发出,就有居民带着节目前来报名。”

杨柳社区是一个新成立的以拆迁安置为主的社区。社区居民大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过去,由于居住分散,大多数人忙于农事,加之村里很少组织文艺演出,平时只有开大会才能聚在一起。

社区成立之后,尽管住在一个小区里,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大家更多的是聚在一起打牌下棋,平时只有办事才会进社区的门。

以前社区缺乏凝聚力,居民没有认同感、归属感,大家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不高,各项工作开展也受到影响。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组织,不仅是为居民服务的窗口,还是居民精神家园的守护者。社区党委决定把这盘“散沙”聚起来。

而社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把社区二楼的一个仓库腾了出来,安装上大镜子,请来舞蹈和声乐老师组建了社区的舞蹈队和合唱队,每逢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社区都要组织共建单位一起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并邀请居民一起参加。

“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社区党委书记黄思雄说。刚开始,一些居民对社区组织的活动也不是很“感冒”。不过,时间一长,大家渐渐发现社区的文艺演出虽不像专业文艺团体的节目那样“高大上”,但看到身边的邻居登台献艺,拿出“看家本领”,且都是原汁原味儿的本色演出,幽默中不失风趣,通俗中不缺哲理,便渐渐地转变了看法。

去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社区决定举办“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文艺演出,消息一传出,当天便有20多位居民带着节目前来报名。

演出当天,已瘫痪10余年,自从搬到社区就很少出过门的70多岁居民李从孝听到楼下的歌声,专门让家人用轮椅把他推到现场,手拿着一面国旗和大家一起观看节目。

“几十年了,还是同全社区的人员一起这么热闹过!”看完节目,老人泪湿眼眶。

一场场各类文化活动,就像一根根绳子紧紧地把居民们拧在了一起。

大家发现,原本变得陌生的邻里关系因为交流的增多而变得融洽。

“虽然我们搬进了城市高楼大厦,但过去那种根植于乡村的民风民俗却没有丢掉!”社区居民李大全说。

□文/图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邱霞 桂丹倪特约记者陈小平

新闻推荐

开展安全检查 加强消防安全监管

本报讯(通讯员陈珏)为确保辖区消防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连日来,达川区公安分局马家派出所在辖区广泛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