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堂村的“幸福之变”
原通川区北山镇顺堂村是省定贫困村,该村于2016年12月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5月,在通川区村级建制调整中与北山镇点兵村合并。
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勾勒出优美的曲线;沿途农户家门口的核桃树,长势喜人;山坡上李子园连接成片,水果飘香;一个个鱼塘、鸭厂、牛舍,陆续建成;漫步在村道上,四周屋舍整洁、环境优美;文化院坝内,休闲锻炼设施一应俱全,一派幸福祥和……眼前这一幕,让人难以将这个美丽的村落与省定贫困村联系起来。
“这两年村里变化大,全靠党委政府政策好啊!”短短5年时间,该村已华丽蜕变为群众生活便捷、产业蓬勃发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幸福村”。
生活之变: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顺堂,听名字似乎是顺风顺水之意,实则上却与它边远、偏僻的地理位置相关,自然形成的“U”型状窝塘,即是顺堂村名字的来由。出门就爬坡,满村的烂泥路、破旧的土坯房,杂草丛生的田野……随着新一轮扶贫攻坚号角的吹响,这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
转变始于2015年。这一年,市国资委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张以伟来到村上。
采访中,53岁的张以伟告诉记者,顺堂村到场镇有8.6公里路程,刚来村上的时候,为了开展好驻村扶贫工作,他不得已在年近50岁时开始学习起了驾驶摩托车。
“村上大部分地方都是土路或毛坯路,遇到下雨天路面严重湿滑,自己刚学摩托车技术又不好,开到田里、坑里、沟里就有7次,衣服摔破、人摔伤是常事。”
基础设施落后是长期制约该村发展的主要瓶颈,路的问题一定要首先解决。张以伟找到突破口,以改善村上的基础设施为着入点,找钱、立项、集资、捐款,经过市、区两级帮扶力量共同努力,把该村所有的毛坯路都硬化成了水泥路。
沿着水泥路,记者步行来到贫困户张正奎家,新建好的2层小洋楼整洁、宽敞。张正奎一边忙着给院坝上的鱼腥草打捆,一边对记者说:“全靠党委政府政策好,我们搬出了危旧老房,住进了新房。”
2017年开始,张以伟又忙着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他带领村民对该村病险塘堰进行了整治维修,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难题。接下来,完善村卫生室配套设施、加快文化室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改善生活用电问题等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杂事难事,张以伟都积极协调,问题一一得到妥善解决。
在实打实的帮扶政策下,村民们亲身感受到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也对张以伟这样真心为民的扶贫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发展之变:产业带动一方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志,解开贫困枷锁,归根结底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采访中,记者驱车来到该村的田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山坡上,一片片规模化种植的李子园让人眼前一亮。据介绍,该果园2014年开始建设,占地1000余亩,现已进入盛产期,年收入可达150万元左右,在园区内常年务工的贫困户24人,帮助解决周边50余名村民就业问题,务工村民每年工资收入高达3万元。(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通川区东城街道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该街道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为“双组长”的工...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