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桥上的“追风爷爷”
爱在桥上放风筝的老人
清晨,通川桥上还没有开始一天的车水马龙,人行道却已排坐好一行老人,个个一手握着风筝转盘,一手来回拉扯风筝线,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风筝缓缓升上天际,随风越飞越高。夜间,不知情的人总会在州河上空发现一些闪闪发光的“飞行器”,没想到那些是风筝。但土生土长的达州人都知道,这是通川桥上的老风景了,只要天气条件允许,都能见到这群年纪不小的“追风族”,追风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
健康的退休生活
风筝转盘
站在通川桥头,只见好几位老人倚靠栏杆面朝州河,望着远方的同时牵扯着手里的风筝线。七十多岁的熊老师告诉记者:“八十八岁的王兴卫是桥上的老玩家,不仅放了几十年风筝,还会手工制作。”
“今天天气不太好,风筝飞上去都在打转。”王兴卫告诉记者,1987年他退休后,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又没有什么事耽误,必定会背着风筝来桥上放,如果气温不太高、太阳不太晒、风力还不错的话,他能放一上午。
桥上有五六个放风筝的,且都是老人。记者采访得知,他们全是退休后开始的这项娱乐活动,一玩便停不下来了。同样与风筝朝夕相伴几十年的敖志安告诉记者,放风筝是一项极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桥上这群人几乎都是本着既能锻炼、又可以打发时光的想法来放风筝的。每天出门走一走,老人家心情会好很多,加之放风筝的过程中,人要抬头仰望远方,眼睛锁定风筝,双手不断收放线,随着风筝的变化,整个人还要前后左右移动,这时,肩颈、眼睛、手指、腿脚等都得到了活动。
制作放飞有技巧
清晨、上午、傍晚、夜间,这是风筝出没的时间。晚风得劲,就能看见闪着LED灯的夜风筝,虽然数量不多,但在点点星光下随风飞舞煞是好看。但达城放夜风筝的不多,据几位“追风爷爷”讲,娱乐也要保证安全,放风筝虽然不难,但还是有些技巧,有些年纪大的怕夜间看不清,还是更愿意白天出来放。
王兴卫拉回一个飞机样式的风筝,给记者展示他的手工制作,“我的风筝都是自己做的,起初用彩布缝制拼接,再以竹条支撑,可试飞时却发现左摇右摆,起飞困难。”王兴卫经过多次摸索思考,减轻了材料重量,以竹条、塑料袋、胶带、薄铁罐皮为原材料,制作出迎风飞行的三角造型风筝,尾部再加上塑料袋兜风。现在他最长的风筝线有两千米,自己制作的飞机风筝在风足的情况下,能轻松放出所有线,放几个小时也不是问题。
正在天空摇着长尾翱翔的三角风筝是敖志安从网上买的,“这个布是跳伞布,架子是碳纤维的,都十分轻盈,即使风力微弱也能飞。”敖志安告诉记者,他放的三角风筝面积有一平方米左右,用的线是八股尼龙线,有三千米长。“不同大小的风筝得用不同的线,放得更远就需要用更结实的线才兜得住。”据敖志安介绍,线绷得紧时就放一点,见风筝下滑就收一点,这是最简单的技法。风筝线一般放两三千米,他们操作起来容易;曾经有人放过五千多米的风筝,放的过程中,眼睛都不敢轻易眨,实在受不了眼皮快速地一闭一睁,可能这时连风筝在哪儿都找不着了。
定格时光的美好
最多的时候,桥上有十多个人同时放风筝,尤其天气给力时,就能看到殊形妙状的风筝,高低不一在空中漫游。桥上围观者总是很多,孩子和老人看得最是起劲。背包、折叠凳、水壶是这群“追风爷爷”的必配品,稍讲究的还会戴一顶草帽,或撑一把大伞防晒。放风筝的老人大多都独来独往,不爱争斗攀比,虽然彼此之间交流甚少,但几十年相处下来,大家互相都熟识得很,往往不用刻意搜寻,单凭空中风筝的形状,就知道是谁来了。
互不打扰的风筝偶尔也会来个“亲密接触”。王兴卫告诉记者,有时候风太强,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几根线就缠到一起了,风筝飞得远,解起来颇为费劲。为了不让风筝掉落,大家只能凑到一起,一边解一边放,只是两根线还好,若是缠得多了,那便又考眼力又考技术,几个老头子你扯我的线,我拿你的转盘,你右边转一圈,我左边回一轮,像是一群孩子七嘴八舌地探究着一个新玩具。
往往是这些意外,才让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而风筝线犹如连接他们晚年生活的纽带,彼此安静地陪伴着。“追风爷爷”和他们的风筝成了达城的老风景,注入几代人的记忆里。几十年来,这一抹人文景色从未被刻意传承,但却一直在延续,定格的是繁荣之城没有被遗失的惬意与闲适。
□本报记者 杨蕙菱 实习生 罗的妮 文/图
新闻推荐
居民楼后下水管道被挖断 一潭污水臭得不敢开窗 三里坪街道办:将督促施工单位尽快修复
近日,刘先生向本报民生热线2382258反映,达川区南城三里坪街102号居民楼后面,一根下水管道因工程施工被挖断后,污水流到低洼地...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