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剃头匠”孙聘忠

达州新报 2020-07-10 00:30 大字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7月6日,小暑节气,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栀子花香。当天逢场,一大早,摆摊喧哗声、汽车喇叭声就交织在一起,充斥着达川区石桥镇永进新街。古稀老人孙聘忠的理发店就开在新街中段,屋后是蜿蜒清澈的回龙河。

“咕噜噜……"孙师傅拉开卷帘门,掸灰尘、擦工具、加皂角,等待着顾客到来。不一会儿,一位老者走了进来。“趁赶场的人还没有来,快点给我剃个头。"说话间,披围布,塞衣领,孙师傅用剪子挑起头发,打开电推剪。缕缕头发簌簌落地。“这边洗。"打开热水器,孙师傅的老伴刘传容拿起皂角,给顾客洗头。接着修面、刮胡子、剪鼻毛、吹干,一气呵成。老者付了6元钱,忙着守菜摊去了。

孙师傅身材魁梧,满面红光,虽年过古稀,依然精神矍铄。他是土生土长的永进人,就出生在回龙河对岸的三溪口。弟兄六人,孙师傅排行老大。1961年夏,时年15岁的孙聘忠拜师学艺,开始了长达近六十年剃头匠生涯。“打着手电筒,天不亮就出发。师傅在前,我背着背篼紧跟其后,走村串乡上门剃头。"孙聘忠告诉记者,师徒俩的剃头范围涵盖永进乡库楼营、潘家河等村。“那年头做包活路,全年包干,光头每个每年0.5元,平头每个每年0.7元。"农村人纯朴善良,不管上山下坝,总有人请吃便饭,师傅暗暗记下名姓,年底时往往少收这家一个人头的费用作为回报,因此师徒俩在当地人缘甚好。

1964年8月,孙聘忠自立门户,开始剃头营生。回龙场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走村串乡上门剃头的身影。“集体时期外出剃头,无法出工,我每日要向生产队上交0.8元工分钱,年底刨去开支,毛收入在六七百元!"那年那月,孙聘忠家是真正的“埋头财主",养家糊口,日子殷实。

1969年冬月,孙聘忠迎娶了刘传容。接下来,女儿、儿子相继出世,一家人其乐融融。也是1969年,孙聘忠走上回龙场老街摆摊理发,妻子洗头,夫唱妇随,手艺养家。2003年4月,孙聘忠倾其积蓄,在新街买了门市,结束了租房摆摊日子。手艺精湛,薪火相传,孙师傅将理发手艺传给了女儿、儿子、媳妇,孩子们先后另起炉灶,摆摊理发。不过,从孙师傅上街摆剃头摊子开始,回龙场剃头师傅来来往往,包括他的子女,只有孙师傅一个人留了下来,直到现在。巴掌大的回龙场,孙师傅足足步行转悠了40个年头。同时,孙师傅还到毗邻永进的巴中市的涵水乡场摆摊理过发。

“尽断三千烦恼丝,化作浮世一微尘"。人生一世,不管际遇如何,都离不开剃头匠。活着要理发,死了也得剃头才能装棺。在回龙场,此项工作也非孙师傅莫属。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昔日大步流星的帅小伙,如今青春不在,手脚放缓了许多。但是,孙师傅依然执剪不辍,夤夜出行,因为永进的父老乡亲离不开他,孙师傅自己也放不下剪子、吹风。“两天不给人理发,我心里就痒得难受。"

乡村剃头匠孙师傅,把理发这件平凡的工作坚持做了60年,矢志不渝,这就是伟大。“孙师傅,我们敬佩您!"街坊乡邻夸赞他说。

(谢幼林)

新闻推荐

达川区已完成4.24公里破损村道整治 成效立竿见影 沿途果农增收

本报讯“我种了40棵梨子树,以前村道公路破损,梨子运输时经常碰伤,卖相不好,价格自然也低。今年路修好了,梨子能多卖1000元左右...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