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一颗“螺丝钉”

达州日报 2020-07-08 09:00 大字

刘道超(左二)与贫困户交流沟通

从省级贫困村到全市“四好”村,插旗山村变了。今年已是达川区原香隆乡插旗山村“第一书记”刘道超驻村帮扶的第5个年头。5年来,他穿梭在田间地头,奔走在这一方山水之间,这位全省“优秀第一书记”用行动在扶贫路上诠释着“不忘初心、负重前行”的信念。

山高没有脚背高 路长没有脚板长

“一回家,就挂念着村里的事,村里来个电话他跑得比‘兔子’还要快!”面对母亲的抱怨,他只是挠挠头、微笑不语。

“插旗山村离城区90余公里,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没有产业,想着93户288人要脱贫,当时心里很着急,像压着一块石头。”刘道超回忆起初到插旗山村时的情景说道。2015年9月,在原单位区信访局的派驻下,刘道超到香隆乡插旗山村任“第一书记”。

“山高没有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望着绵延的大山,他为自己打气鼓劲。刚上任的20多天里,他用脚步丈量着插旗山村每一寸土地,走访在家群众320余次,详细记录贫困户情况、收集发展意愿上千条。

“办公室就是他的家,这样能吃苦的年轻人,我们都自愧不如!”该村群众纷纷感慨道。因白天忙于走访,为了早些梳理出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找准脱贫致富之路,刘道超把村办公室当做自己的家,晚上总会出现孤灯伴月的场景,正是这束光,照亮了全村的战贫之路。

“组织信任我,我更要使劲干,与贫困斗争到底。” 2018年,插旗山村顺利脱贫“摘帽”,因刘道超表现优异、实绩突出,受到组织提拔重用。同时,他决定申请留任“第一书记”,像一颗螺丝钉钉在插旗山村,与全体村民一道将贫困挡在村门之外。

我是“第一书记”

也是你们的亲人

“姐姐,有人来了!”2015年国庆假期,小山坳的土坯房内,一缕炊烟袅袅升起,14岁的艾桂菊正在做饭,听到弟弟艾明的呼喊立即跑了出来。

“你爸爸呢?”“在地里干活呢,弟弟去喊一下!”

刘道超在与贫困户艾文荣交谈中,得知其妻2008年离家出走,抛下当时只有9岁的艾健人、7岁的艾桂菊、4岁的艾明。看到艾文荣心力憔悴的样子,刘道超暗下决心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申请易地扶贫搬迁、赠送鸡苗猪仔、挽袖下田帮种……艾文荣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7月,顶梁柱艾文荣因脑出血不幸离世,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彻底崩塌。“以后,我来照顾你们!我是村里的‘第一书记’,也是你们的亲人!”当刘道超将自己和同事筹集的6800元钱送到孩子们手里时,孩子们连声说:“谢谢!谢谢大家!谢谢好心人!谢谢您们!……”面对此时此景,刘道超忍不住潸然泪下。

经过刘道超和同事的不懈努力,艾明全免就读该区某职业技术学校;艾桂菊被单位同事领养;2019年,艾健人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西藏兵。

群众害怕尝试

党员就带头干

“群众不愿意,主要是怕失败,那我们党员就带头!见到效益才是最强的说服力!”在村支“两委”会上,刘道超对大家说道。

2016年3月,经过半年的分析比较、讨论请教,他与村支部拟定了“长短配套‘三大产业’同步发展”的计划,发展“川凤大米”、种植优质核桃、在核桃行间套栽红辣椒。本以为群众会大力支持,但已经习惯传统种植的群众更多是在观望。

“亏了咋办,一年到头就指望地里能出点东西,我这个贫困户帽子啥时候能甩掉?”党员贫困户何述平面对刘道超的劝导内心十分忐忑。“亏多少,我把工资拿出来给你补上!”为了打消何述平的顾虑,刘道超坚定地说道。

让群众没想到的是,红辣椒周期短、效益高,先行先试的何述平等6家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余元。看着可观的收入,大家纷纷改变了自己的种养方式。趁热打铁的刘道超,组织群众学习起了实用技术,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生猪等。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6500元增长到14500元。

“种植面积大了,产量高了,要扩展销路,不然卖不出去,大家的努力就白费了!”为让群众放心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刘道超又多方奔走,引进了红辣椒加工厂,并建成集体经济纯高粱白酒厂,目前已为集体经济带来近10万元的纯收入。

“组织有要求,群众有需求,干就是!”驻扎插旗山村5年后,刘道超再次启程,前往管村镇罗坪村驻村帮扶。

□文/图 周锋 本报记者 邱霞

新闻推荐

达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暨建市20周年征文活动颁奖仪式举行

本报讯7月6日,达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建市20周年征文活动颁奖仪式举行。据悉,此次征文活动由市委、市政府主...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