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街上关帝庙前的那对石狮子

达州晚报 2020-06-02 09:40 大字

2019年5月,立在绥定小区内的大西街石狮子(郑景瑞 摄)

上了年纪的人,或者喜欢怀旧的人,提到达城的过去,总忘不了大西街上那对造型活泼、高大威猛、栩栩如生的石狮子。石狮子,中国古代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园林名胜大门前的常见辟邪物品。大西街上那对石狮子就是守卫关帝庙的神兽。

关帝庙留下的有趣故事

提到达城的石狮子,不能不说到关帝庙。关帝庙位于如今陈公祠巷与关帝庙巷之间,大西街上侧。民国《达县志》记载,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修建。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建;雍正八年(1730),追封关帝三代,修建后庙奉木主;乾隆三十九年(1774)补修;道光四年(1824),升入中祀,改称武庙;道光十五年(1835),八省客商将公称利息结余的银两捐出进行培修。民国初年,庙内增加祭祀忠武王岳飞,将正殿改为武成殿,二门为武成门,大门署名关岳庙。东西两房,祭祀张飞、赵云等历代名将24人。

1952年至2000年间,关帝庙为中共达县县委驻地的一部分,大门约在今大西街176号至186号之间。

关帝庙的旧时模样,住在周边且健在的老人,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91岁的高朝贵老人记得,解放前夕的关帝庙,里面住着国民党的保六团,外人很难进去。他与一个叫做汤占的士兵关系很好,进去了几次,看到的只有关公塑像那层殿。一直住关帝庙巷的81岁老人林仁万,在他的记忆里,他家隔壁在解放前是国民党县党部。关帝庙门前是八字形,有围墙,很高,比现在关帝庙巷的围墙高得多,有两丈来高,土红色。自称到过全城所有庙宇耍过的他,因关帝庙有住军,在他八九岁的时候只去过一次。进门看到一座高大的关公像,“光是塑像就有3米高,加上1米多高的座子,至少有4米多高。”

92岁的苗俊生,1960年到达县监委工作,后任达县县委副书记;78岁的涂家全,1956年在关帝庙附近的通川中学读书,1965年到达县县委工作。他们到这里工作时,达县县委的大门还在大西街,两边有片砖砌成的夹心墙,进门爬几步梯子后,左右两边都是达县广播站的房子。门的右边,除广播站外,还有县妇联、共青团、统战部、工商联;再爬几步梯子,上面是个坝子,即今的操场,这里有一棵黄葛树;里面是县委办公室,在县委办公室的后面(傍陈公祠巷一方)是个四合院平房;坝子是用石头围起的,石头上有小狮子,20来厘米高,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铲掉。左边广播站的背后是个四合院,木房,前临大西街;傍关帝庙围墙一方,东西向横着建有三排房子,最里面的那栋是县委组织部,苗俊生来时就有了;另外两栋房子是毁了关帝庙后修建的,在没有修房前,县委开会、学习都在这里,只有开区乡干部大会才到大西街川剧团,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修建达县大礼堂;接着是人们称之为新一座的房子有套间,是县委正副书记的住房,新二座没有套间,为县委各部部长的住房。

林仁万对关帝庙里面的情况虽不怎么了解,但留在记忆里的故事不少。据他讲,住在同一个院子的付医生,林仁万叫他伯伯,经常跟他摆龙门阵。说是在解放前,关帝庙里的菩萨搬走完了,就只剩下关圣人塑像。有一天,人们在关圣人座像下面发现一条小红蛇。圣人座像下有蛇,这还了得!一定是蛇成了精,变成了龙,人们这样认为,蛇在这里毕竟很不安全,万一走龙(涨洪水)怎么办?得想办法把它弄走。于是,有人请来端公,用打阴阳卦的方式确定小红蛇的落脚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东边的龙王潭,一打卦,不行;东方不亮西方亮,那就送到西外大岩口吧,一算,也不行;一连找了好几个地方都不行。有人提议送黑沟,把阴阳卦一打,说是阴卦就阴卦,说是阳卦就阳卦,卦卦都准,于是就定在黑沟。为了把小红蛇送到黑沟,有人跑去买来一个箩篼,但还是没有人敢去把蛇装进箩篼里,只好再采用打卦的方式,看小红蛇愿不愿意去黑沟,若愿意,小红蛇就自己钻进箩篼。打卦后,小红蛇乖乖地钻进了箩篼。人们敲锣打鼓地将这条小红蛇抬到了黑沟。

林仁万说这个故事既迷信又有些玄乎,但还有比这更玄乎的:以前,达县城里有个抽大烟的癞失汉,一天晚上走进关帝庙,钻到关圣人塑像座子下面就呼呼睡大觉,睡到半夜,尿胀忙了,爬起来对着关圣人塑像就屙尿。刚才还是晴朗的夜空,这时突然出现一道闪光,紧接着一个炸雷打来,地动山摇,癞失汉突然不见了踪影。第二天,人们来这里烧香时,发现关圣人塑像调了个方向,脸朝里面背朝大门。更为奇怪的是,大西街上的有钱人家,个个都屙不出尿来。人们认为这是得罪了关圣人,于是,大西街上的人纷纷到关圣人塑像前焚烧香蜡,磕头作揖,祈求关圣人原谅。这一招果然很灵,关圣人塑像又还了原,大西街上的有钱人也屙得出尿来了。

老人留下石狮子的深刻印象

住在大西街南侧的84岁李全兴、76岁蒋万全、71

岁徐兴发等老人记得,当年关帝庙大门前是个很大的空坝子,接西城壕巷,坝子里有几棵黄葛树,经常有人在这里耍把戏,国民党还在这里练过兵。住在关帝庙的保六团曾与塔沱的110军还在坝子里打过架。他们听说早年大门两边砌有围墙,人们经过这里都要绕着围墙走。民国《达县志》记载:“武庙今为关岳庙,从前有半月形墙垣,往来循墙而走,今墙毁街道通直。”老人的记忆与志书的记载基本吻合。

关帝庙前坝子里那对石狮子,左为雄狮,右为雌狮。据《达县市志》(1976-1985)记载,这对石狮子建造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石狮子由狮身、狮座两部分构成,总高3.8米。狮身为一块巨石雕刻而成,高2.4米,全身饰有凸出体表的块状披针形毛纹,已部分风化脱落,右狮左前足已断。狮座由3块石头雕刻、镶砌而成,高1.4米;上座高0.4米,长1.56米,宽1.04米,左狮上座右沿由右到左刻有“癸酉年仲夏月中浣建修”,右狮上座左沿刻有“绥定协左右口口”字样;中座高0.8米,从下到上逐渐放开呈托盘状,四周刻有云彩图案,底座高0.2米,长1.48米,宽0.96米。两狮呈坐式,分东西雄踞于原关帝庙大门外两侧。20世纪50年代初,市民在该处修建私房,石狮子被作为房屋门前的支撑而被掩于壁内。

原住大西街198号的蒋万全记得,东边那个狮子在徐兴发和赵国万两家之间(今关坝庙巷东边,也就是哑巴补鞋匠摊点前)。西边那个石狮子在黄明达和李佩良两家之间(今大西街203号鲜果超市前)。石狮子斜着立在关帝庙前,头大致朝南。1948年,蒋万全和黄明达两家最早在空坝修房子,解放后,陆续有人在那里修房子,赵国万房子的屋檐就遮住了石狮子。

石狮子,在20世纪60年代末惨遭厄运。65岁的李兴良记得很清楚,石狮子附近一陈姓住户,为破四旧立四新(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搭上楼梯,用斧头将其中一个石狮子的尾巴砍断了,把前左脚也打断了。李兴良小时候爬到狮子上去耍,被人发现后向父母告了状;有次游行,解放牌车子经过最宽不过三四米的大西街,李兴良与小伙伴撵着看稀奇,堵住车子不让过。因这两件事,李兴良都被大人打过,至今记忆深刻。

大西街石狮子行迹追踪

当年关帝庙前的坝子,或修成街道,或建成民房,或成为通往西城壕的一条小巷道。1992年,这里开始拆民房修建今通川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大楼,至1994年建成,这对石狮子仍留在原位置。蒋万全、张恒秀夫妇回忆,有关部门希望刑警大队把狮子移走,因当时刑警大队无钱就没有动。后来政府开来大吊车和卡车,把两个石狮子移到了塔沱。搬移那天,来了好多人观看,还放了好多的火炮。

石狮子从大西街搬走了,但仍留在市民的心中,成为他们的一大牵挂。李全兴老人特地来到塔沱,看到相伴70来年的石狮子没有落根,很是遗憾。当他再次来看时,这里已修起了巴山魂广场,立起了巴山魂雕塑,这对石狮子也不知所踪。

一对石狮子的去向,一时成谜。不过,从达州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马辛幸,达州市博物馆馆长、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平处得知,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扩建大西街,建设方和文物部门协商,暂时将石狮子搬移到西外塔沱。因无人对此管理,日晒雨淋,市民反映强烈。当时分管文物的副市长杨佳鹏和市文化局长陈先杰到塔沱石狮现场视察,当场决定保护搬迁。2005年10月,市人大由凤凰山半山腰的北岩寺西迁马房坝后,准备将市人大机关楼移交市文物管理所改建成博物馆,由此,石狮子从塔沱搬移至原市人大办公楼前。后因人大办公楼不宜改建成博物馆,时任市长罗强决定在西外建博物馆,2007年,石狮子搬移到了当时市文物管理所办公地——原达县人民政府院内(今绥定小区)。

如今,这对石狮子饱经沧桑,风化严重,仍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大西街曾经的过往。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得到梁乔、王大孝等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社区记者 郑景瑞

新闻推荐

达川区召开学校食堂管理培训会

本报讯5月29日,达川区召开学生资助与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培训会,提升学校学生资助与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