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祥:光影里的影像记录者 达州文艺群英谱之四

达州日报 2020-04-24 09:45 大字

唐朝祥摄影采风

一边通过手机指挥各点位的拍摄工作,一边穿梭在现场,熟练地找寻最佳拍摄位置,调整相机参数、确定画面构图……“咔嚓”按下快门,唐朝祥记录下达城人民迎接援鄂医护人员归来的一幕幕感人瞬间。

从事摄影工作以来,唐朝祥说自己也数不清参与记录过多少次这样的重大事件。40年很长,光是他的“战友”就历经折叠式相机、双镜头单反相机、数码相机等种类,他自己也见证了达州平地起高楼;40年也很短,自从他拿起相机,就再没有放下。

达州摄影圈的大拿

说起唐朝祥这个名字,在达州摄影圈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通川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他的名头很多,不过在圈内人看来,这些响亮的名头不及他在摄影上实打实的本事。

他的摄影作品《牧归》获得日本国际山梨文化优秀奖,《古镇斜阳》入选中国文化部、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全国群众书画摄影大展,《银耳之乡》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农村建设纪实摄影工程”……诸多成就和奖项无声地佐证着同行的赞誉。

记者见到唐朝祥的当天,是达州迎接援鄂医护人员回家的日子。为记录这一社会重大事件,市摄影家协会的成员们纷纷加入,有丰富拍摄经验的唐朝祥,成为这次拍摄活动指挥的最佳人选。

需要规划多少个点位?每个点位位置在哪?各点位需要哪些方位?唐朝祥烂熟于心。一边向参与成员们下达准确的指令,一边在自己的点位找寻最佳视野。“咔嚓”按下快门,唐朝祥拍下了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夹道欢呼、少先队员迎风敬礼迎接等一幕幕动人瞬间。这组照片传到网上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唐朝祥早已记不清参与记录这样重大事件的具体次数,只约莫记得,近15年,但凡是达州的重大事件,必然少不了他的参与。用镜头记录达城的历史,已经成为他内化于心的一种习惯和责任。

见证万对新人

在摄影的道路走这么远,是唐朝祥没想到的,他说这门手艺最初不过只是一种谋生手段。

唐朝祥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家里的老幺,挑砖、拉板车、当炊事员……懂事的他十五六岁时就开始外出打工,钱虽挣得不多,但他都会拿出一部分贴补家用。

经济独立后,唐朝祥最开心的事是能为自己添置一些笔墨纸砚。他说,这种对美术的喜爱是发自骨子里的。

那个年代,美术专业的书少得可怜,在新华书店淘到一本素描集让他如获至宝;偶尔蹭一堂二轻局美术老师的课,都感觉是撞了大运。逢年过节,唐朝祥拿着自己的字画到人民公园去卖,二元钱一幅还很抢手。正是因出众的美术功底,唐朝祥被特招到当时达县地区劳动服务公司下属的一家照相馆上班,正是从这时起,他接触到了摄影。

在黑白胶片时代,一张彩色照片的诞生,要经过拍摄、胶片冲洗、整修、照片冲印、上光着色等将近10道工序。着色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当时作为美工的唐朝祥便负责这一工序。他回忆,“上色就类似于绘画,用笔蘸了各色颜料,在照片上一点点揉上色。要想面庞、服装看起来立体逼真,就得注意光影之间的细微差别,很考验师傅素描、色彩的功底。”

在照相馆工作期间,唐朝祥并不只追求在本职岗位上干得出彩,也执着于照片诞生的其他工序。不同于数码相机删了就能重拍,在胶卷时代,不经思考胡乱按下快门是最奢侈的浪费。而唐朝祥硬是靠着省吃俭用存下的68元巨款,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相机,但凡有暇就到凤凰山、人民公园练习,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在暗房里冲印照片的每个步骤。

参工两年,每次照相馆举行内部考试,唐朝祥都是一二名,领导觉得这个小伙既刻苦又会钻,便提升他为门市主管。这时的唐朝祥不过18岁,手下一群比他年长的员工靠他吃饭,还带了几个小徒弟。

上任主管后,唐朝祥挑起了营收大梁,悉心对待每笔业务。正因为他对于这份工作的热忱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其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和单位都闻声而来,照相馆扭亏为盈,成为达县市优秀企业。

随着时代发展,在单位里偏安一隅远远不能满足唐朝祥的人生梦想。1986年,他辞职下海,开了一家自己的照相馆。凭借着过人的拍摄技术,他的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还成了达城内第一家引进数码照相的相馆。90年代,相馆推出婚纱照业务后更是一度引领达城婚纱市场,他大致算了算,10年来,至少1万对新人从这里走出。

矢志摄影艺术的行者

逆光下,一对新人背对摄影师亲密拥吻,新娘的头纱盖在两人身上,整个画面朦胧又梦幻,这幅入选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柯达杯”96婚纱摄影展的作品《吻》,是唐朝祥的第一个摄影奖项,这也是他从商业摄影到探索艺术的转折。

在探索前进的路途上,唐朝祥从来不是独行者。1982年,达县专区第一个摄影组织通川区摄影家协会的前身“达县市科普摄影协会”成立,他立即加入其中。那时起,唐朝祥就常与摄友们相约采风,切磋技艺。

接任通川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一职后,唐朝祥愈加注重交流,多次策划和组织各种活动。自然风景带人文是他偏爱的摄影类型。这些年,他已经走过了祖国的大半山河,既为西藏雪域高原不加修饰的美丽而惊叹,也为云南之行的民族风情迷醉。

对于如何拍出一张好照片,他这样描述:“照片是否好看就像食物咸淡各宜,有人偏爱光影,有人注重意境。拍摄之前在脑海中构思,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提前了解拍摄的内容、地点,思考构图、适当留白,这样出来的作品便不会太差。”

对故乡的眷恋让唐朝祥近年来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了达州的一草一木。改革开放40年这年,他们协会举办了一场《达城记忆》摄影展,记录下达城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如白驹过隙,唐朝祥手中的“战友”不断变换,他也从青葱少年到鬓边染白,他说,“摄影既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热爱,只要做得动,就会继续下去。”(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戴静文 /文

新闻推荐

万达开签署大数据 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

本报讯4月23日上午,万州、达州、开州三地大数据管理部门相聚万州,签署万达开大数据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在提升数...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