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阁老捐资开河
卫承芳
卫阁老名叫卫承芳,达县亭子镇花园坝人,明代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他为官“杜绝馈遗,能容人之细过,救人之危。”万历二十年(1592年)升任浙江兵备副使,不久因病回乡休养。期间,适逢达州明月江洪水暴发,卫承芳决意疏浚河道,于是倾其所有家资,又动员当地富绅捐钱捐物,亲率民众除石清淤。历时月余,河道疏通,水患消除。“卫阁老开河”的义举在达州妇孺皆知,广为传颂。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月,年逾古稀的卫承芳就任南京吏部尚书,成为高龄“阁老”,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铨选大权。为官任上,心系百姓,废除在各地横征暴敛的“中使衙门”,敬业勤政,秉志廉洁,善扶为民,严以律己的情操,坚守淇竹的高尚,上对朝廷“清忠正直”,下对黎民“清白自矢”。
万历二十年(1592年)卫承芳升任浙江兵备副使,不久因病回乡休养。正值仲夏时节,达州连日暴雨,致明月江上游河水暴涨,下游泛滥成灾。下游李家渡以下河床极窄,乱石浅滩,泥沙淤积,遇洪水,亭子、大风等平坦之地常被淹没,为当地一大水患,百姓深受其害。病榻之上的卫承芳忧心忡忡,向家人询问受灾的情况。
家人怕他为百姓焦虑影响病情,未曾告知实情,但民声载道,他还是从村民口中得知,浑浊的河水冲决堤岸,吞没麻柳、亭子以及周边地区的田地和村庄,哀鸿遍野。
卫承芳不顾病体,翻身下床,拖着沉重的身体,奔向前线,查看灾情,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百姓受灾情况。
风雨中,花园坝村村口一块大石头上站着一个身穿官服,头戴斗笠的官员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百姓。中间那位瘦削的官员,面色微黄,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稳重沉着。
他,就是卫承芳。
“容人细国,救人危难”的卫承芳面对滔滔洪水,心里如这江水一般,滔滔滚滚。为了家乡百姓,必须全力以赴,治理好明月江。想到这里,他抑制不住满腔的激情,抹去脸上的雨水,转过身对众人说:“明月江洪水逞凶作恶,你们说该怎么办?”百姓沉默不语,深知明月江水患已泛滥多年,不可能轻易解决。
“哼!说得比唱得还好听!”一个中年汉子脸上露出不信任的神色,愤然说道,“以往,这里的官员年年喊治水,搜刮了百姓不少钱财,可就是不去真正治水,不管百姓的疾苦,水害反而越来越大了。”
一个朴实健壮的老人大声说:“这回不同了,卫阁老为了治水,倾尽家产,奔波勘察,疏浚方案已经有了眉目,我们应该相信他!”
这位被人们称作张老大的老人,是个有名的石匠。自从他的女儿被滔滔洪水冲走之后,他治理洪水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前不久,他听说卫阁老决心治水,已亲自勘察了附近的受灾情况后,约了几个工匠,自告奋勇,跟随卫阁老一起调查水情。
“张老大说得有理!从近来勘察的情况看,我们一定能够治服水患,让它不再泛滥,为百姓造福。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乡亲们齐心协力,水害一定可以变成水利。”卫承芳说道。
大家齐声说道:“我们听阁老的!”全村百姓一呼百应。卫承芳倾尽家产,百姓捐粮捐款,挖土抬石,风餐露宿,与卫承芳同吃同住,决心治理好明月江多年的水患。
然而卫承芳也没有想到,施工中遇到的困难,比事先预想的情况复杂、棘手得多。因明月江河床狭窄,工程甚艰,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工程进度仍然缓慢。卫承芳甚为焦虑,思虑再三,按照当地习俗,率领全村老小焚香祈祷三天三夜,求上苍相助,终于感动了龙王。
第四天晚上,龙王给卫承芳托梦,愿意帮他开河。约定第四天子夜时分,由卫承芳带路,只能前看,不能后望。到了约定之时,卫承芳乘着马,带了几个村民来到大风垭,设醮祷告后,遵龙王吩咐,沿河下行。
霎时,身后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山崩地裂,坚石化成泥浆,明月江河床狭窄之处瞬间疏通。行至离州河不远处,万分惊恐中,有人回头偷视,顷刻,雷停雨住。龙王绕了一个圈,成一数十亩大的深潭,洪水从此不再泛滥,此地得名“龙王潭”,延续至今。
卫承芳倾尽家产治理水患,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换得明月江上风平浪静,两岸百姓安居乐业。“卫阁老开河”的故事也在达州妇孺皆知,广为传颂。卫承芳去世之时,因清白自矢,家无积蓄,归葬之日,其子孙卖去田地房屋才办完丧事。在《明史》《明实录》载,皆言赠太子太保,谥清敏。“前有张孟男,后有卫承芳”的为官之道和淇竹家风美名。
卫承芳誉为“三朝元老”“一代醇儒”美名,为官之道清忠正直,名标汗青,成为一代醇儒廉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玉洁
新闻推荐
本报讯2月12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督导组在督导达川区防疫工作中发现,部分乡镇交界处联防联控不力、检测点防控落实不严格、...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