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消失的老街老巷之八: 西南城墙内外的那些小巷

达州晚报 2020-01-31 09:41 大字

原郑家巷 (唐富雄摄于2007年)

原机仙庙巷

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达州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一些短小、狭窄的小巷大多渺无踪影。曾经住在这里的老人,或仙逝、或搬离、或失忆,留下的记忆少之又少。为了“忘却的记忆”,根据收集到的情况、掌握的资料,将达城西南城墙外的那几条小巷略作记述。

鸽子巷:达城比较出名的小巷,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在哪里?其实,它就是通川区八小大门面对的那条很不起眼的小巷子。《达县市市政建设志》对它有这样的记载:解放时和1957年时称鸽子市,文化大革命中称大西街第一号巷,大西街至西城壕巷,长55米,宽2米,石板路。73岁的王厚秀,出生在鸽子巷且一直生活在这里,她与一帮上了年纪的老人把鸽子巷的巷道当作休闲的地方。她介绍,20世纪50年的鸽子巷,巷子很短,两边全部是平房,只有9户人家。有个院子挨着城墙,在如今世纪隆超市那里,五六步石梯就到城墙,上面是石板,人们在这里卖鸽子,也有人开茶馆,一个姓江的还开起了栈房。如今,这里住户的门牌号为花椒巷,只有临大西街一方墙上那块牌子还显示出这里曾经的巷名。一些上年纪的老人,茶余饭后相聚于此,守望着这条小巷。

杀猪巷:位于禹王宫巷与花椒巷之间,具体位置在今花椒巷,解放时叫杀猪巷,1957年改为长春巷,文化大革命中叫跃进街第六号巷,箭亭子至西城壕巷,长80米,宽2米,石板路。据史料记载,1938年10月,这条巷子的黄家失火,因巷小又狭窄,房屋全部烧尽。如今健在的很多老人看到这条巷子时已经没有再杀猪了。留在65岁余明珍的记忆里的是,巷子很窄,一米多到两米宽,木质平房,住的都是平民百姓,最大的官也不过是个街道居委会委员。从南到北,东边分别住着易老妹、赵二娃、刘委员,吴家、余明珍家,何、胡、郭、姚和寇家,直到西城壕。西边依次住着袁、段、李、刘、冉、吴、李、周、王、吴、杜、秦、邓、刘姓等人家直至城壕。

郑家巷:解放时和1957年时称郑家巷,文化大革命中叫跃进街第八号巷,箭亭子街至西城壕巷,长78米,宽2米,混凝土路,旧时巷内有郑家祠,郑姓家族世居。郑家巷里87岁老人张翠萍,以及潘用贵等老人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郑家巷很窄,石板路,中间有条阴沟,北接城壕,南通州河,穿斗式木房。这条小巷,由南到北,大致是:东边第一家姓段,大户人家,人称这里的房子为洋房子,有面长30至40米的烽火墙,达县市粮食局、面粉厂、跃进粮油食品商店的一部分是段家的;第二家姓覃,做的锅盔在达城很有名气,前几年,他的女儿很遗憾对人讲没有把父亲的手艺继承下来。接着姓曾的是个搬运;蒲家男人在渠钢工作,爱人是街道干部;刘姓是石油公司的,在海棠湾上班;宋、贺两家后是陈家,接西城壕。西边第一家姓刘,推船的;接着是杨家;周老四无正当职业,靠编纤头、打鱼为生;刘家的房子后来成为徐家的;两三间房后是郑多碧,这条巷子唯一姓郑的人家;唐家卖烧腊,袁、张一过是卢家院子,这里办过幼儿园;田、李、朱三家一过是空坝子,后来一个叫李石匠的在这里修房盖屋,紧接西城壕巷和铜匠街。

机仙庙巷:红旗路与杀牛巷之间,东西向,长152米,宽2.5米,解放时和1957年时称机仙庙,文化大革命中叫新建村。因巷旁有机仙庙而得名。机仙庙,又名玄女宫,修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嘉庆初年重新修建,是缫丝业和纺织业工人聚会之处。每年9月16日祭祀日这天,他们来到机仙庙,祭祀黄帝元妃嫘祖。嫘祖,传说为轩辕黄帝之妻,养蚕、丝纺的创始人,拜为蚕丝业的祖师。1955年10月,达县粮食局

在机仙庙建立城关粮站,以取代西外、南外、东北粮库,承担城关粮食供应职责,接纳城郊四乡粮食,后改为西城粮站,分管八一、跃进、大北街、朝阳、西外、火车站和红旗门市部,以及复兴粮管所、议购议销门市部。此地,今建有达州市水产局等。

机仙庙巷对于郑德芬、苏美琼、魏兴芬、李华烈等土著耄耋老人来说,有着太深的记忆:机仙庙巷曾经叫机仙庙街,是条半边街巷,石板路。20世纪60年代,下排傍州河一方为石坎,房子修在西胜街上,机仙庙巷这边则是房子的后檐。上排的房子傍着机仙庙的围墙修建。从红旗路往杀牛巷方向,第一家女主人朱德才,在街上打扫清洁卫生,她的老公在馆子里工作;第二家蒲立群,卖菜;第三家姓黄,教书;第四家姓李,地区罐头厂工作;第五、第六两家,分别姓徐、周,都在达县煤建公司工作;第七家住的郑德芬,房子是她老公利用复员退伍费和公公行医积攒的钱在1953年购买的,至今她仍住在原址上修建起的楼房里;第八家姓寇,在地区中级法院工作;第九家姓夏,在地区冷冻厂工作;担任过十五街道居委会支部书记的魏兴芬也在这里住过。民房一过便是机仙庙的后门,顺着墙,一条小路到杀牛巷。这些老人见证了解放后机仙庙和机仙庙巷的变迁,也见证了文化大革命中武斗对这里及周边所造成的损失。

杀牛巷:《达县市市政建设志》留下的记载是西胜街至天灯巷,长108米,宽2米,石板路,1982年经过改建。67岁的何方华出生于杀牛巷并一直住在杀牛巷原址上修建的楼房里。他一边绘示意图一边介绍,当年的杀牛巷,与天灯巷大致呈南北平行,南边起至今西胜街56号的君跃男装,北边至今邓家巷45号,巷道比较直,平房。挨着天灯巷这边一半围墙一半房,从今君跃男装到罗公祠有房子,罗公祠后来成为民族小学的一部分就有了围墙,往北又有民房。杀牛巷、西胜街、西胜巷周边这一片,以前住的回族人较多。从西胜街进来最早是杀牛场,在何方华的家门前,后来成为菜市,很多人都在那里卖菜。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都是平房,住的是平民百姓。北边邓家巷傍州河一方是乱葬坟,一个姓康的母亲就埋在这里。那时种菜没有肥料,当地人就把永久仓库的糠壳弄到这里焚烧后作肥料。杀牛场往南过西胜街是牛奶场。

西胜巷:与西胜街大致平行而短于西胜街的一条小巷。《达县市市政建设志》记载为西门茶馆至衡器厂,长120米,宽2米,土路。门牌号在西胜街、需从原西胜巷上楼的86岁赵绍财老人记得,西胜巷东边起至如今的西胜街61号进去的那条小巷子。当年这里有个牛奶场,与杀牛巷正对着。解放前,这里有座字库,有三层楼那么高,里面住着个疯子老太婆。说是住,其实就是个睡觉的地方,不能烧火煮饭。疯子老太婆是西门上小孩子的乐趣,有事无事都追着玩,嘴里不停地吼着“疯子老妹臭皮蛋,送到前方打国仗”,有时疯子老太婆急了,捡起石头对着小孩子甩了过来,但都没有打着人。解放后,这里成为农资公司。西胜巷靠南的州河一方,1987年开始先后建起五个单元的楼房,其中二三单元系达州最早到中央电视台打广告的智强集团职工住宅,是在工商银行家属院原址上修建的,其余为居民住宅。北边房子门牌号都在西胜街。达县市衡器厂占了何家账房和营门口的地盘,后来建成港都月光城,底楼今为生活超市。

(本文采写中,除得到文中提及者与孙兴华等人的帮助,参考过《达县粮食志》《达县市城乡建设志》,使用了唐富雄的老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社区记者 郑景瑞

新闻推荐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曝光防疫情期间价格违法典型案

 昨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开曝光各地哄抬价格、价格欺诈、不明码标价等价格违法案件。一、1月23日,北京市丰台区市场...

达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达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