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匠人杜晓峰: 寻一段树根 深山呆半月 雕一件作品 闭门刻三月
能在达城根雕界站稳脚跟,杜晓峰靠的是生活中练就的敏锐洞察力和从事厨师工作掌握的熟练操作技能,以及20年的潜心研究和摸索。活到老、学到老,是杜晓峰的人生信条。
根雕是赋予死物生命力
杜晓峰的工作室在西外海棠湾花木市场,在达州根雕圈小有名气。在他看来,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为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艺是发现自然美并进行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创作讲究“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即充分利用材料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走进杜晓峰的工作室,首先看到的是一头高2米的根雕作品“牛”,寓意“牛气冲天”和“财运滚滚”。在偌大的展示厅里,摆满了杜晓峰的根雕作品,既有大型的葡萄造型“硕果累累”、雕刻精美的动物摆件,也有实用的金丝楠木茶几等,而且他还赋予每件作品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
杜晓峰认为,每段冰冷的树根都能通过构思雕刻,被赋予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或者是动物造型,或者是人物表情,更或者是妙不可言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成语故事。
配底座和取名是根雕的最后两道程序,“很多人以为这两步很简单,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很大,没有一定的文学和鉴赏水平是无法完成的。”杜晓峰说,有时为了给作品配上合适的底座和名字,他要揣摩几个月,甚至几年。他认为,作品的底座和名字太俗,会影响整件根雕作品的质量。
从雕南瓜到搞艺术
象,对根材进行深加工,加工时产生的木屑经常钻进鼻孔、眼睛里,有时呼吸都很困难。一件大型根雕成品完成下来,人仿佛虚脱了一般。
杜晓峰的老家在达川区虎让乡,因为家贫他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18岁便外
出打工,做过建筑工、搬运工,后来在湖北武汉当了厨师。在围着灶台转的日子里,他展现了雕刻方面的非凡天赋。每当菜品需要雕刻时,他手起刀落间便能雕出动物、花鸟等形象,栩栩如生。客人看到他的雕工后,往往赞不绝口。
此后,杜晓峰对雕刻上了瘾,但让他遗憾的是,以冬瓜、南瓜为材料的雕刻作品保存时间不长,无法长久收藏。
1999年,杜晓峰偶然看到了一段被当成柴的老树根,他顿时眼前一亮,“做根雕不就解决了收藏的问题吗!”于是,杜晓峰一头扎进了根雕的世界,这一干就是20年。
“这个活又脏又累,外行人看不到其中的艰辛。”杜晓峰说,根雕的第一步是将树根消毒去皮,要把树根放在沸水里煮四五个小时,为了防止树中有虫,还要去除表皮的糙木;第二步是晾干,一般需要一周时间,这段时间也是最费神的,创作者要反复观摩树根,确定雕刻的主题,这一步往往让人寝食难安;第三步是动刀,按照设计的形
圈内有了名气
2005年,为了提高自己的根雕水平,杜晓峰拜师湖北美术学院钟明教授,花2年时间系统学习了美术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2007年,杜晓峰踌躇满志地回到达州,准备大干一场。
但事情并不顺利,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名气,杜晓峰在达州举步维艰,有时十天半个月都接不到一单生意,根雕作品也无人问津。“你这样下去怎么行哟,家里的两个孩子还要吃饭啊!”妻子向他表达了意见,并劝他继续从事厨师行业。
“那个时候是真的穷啊,但喜欢的事情哪能说放弃就放弃呢?”杜晓峰说,他一边安抚妻子,一边更加卖命地投入到根雕事业中。为了找到好材料,他远去越南寻宝;为了寻找一段树根,他呆在深山半个月不出来;为了雕刻一件好作品,他3个月不出门……
辛勤的付出终有回报,此后杜晓峰多次在全国各地的根雕展上获奖,在达州根雕圈内也拥有了名气,他的作品也被许多艺术品爱好者珍藏。就连妻子也放下成见,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不时还会在他的工作室充当解说员。
20年苦心琢磨,杜晓峰的技艺已臻纯熟,但他仍然感到有些欠缺。近段时间,他迷上了雕塑,并买来一些专业书籍边看边实践,有些雕塑作品已经有模有样。“学习雕塑对提升根雕水平很有帮助,如果有可能,我还想去美术学院进修。”已年过不惑的杜晓峰说,活到老学到老能使自己的艺术生命保持长青,这也是他坚持的人生信条。
□本报记者 向也
新闻推荐
“寿宴热闹举行 30多村民恶心呕吐” 通川区紧急应对“食品安全事件”
本报讯昨(19)日下午2点多,通川区北外镇前进村一场寿宴正热闹举行,突然有两名村民在就餐过程中感到身体不适,伴发恶心呕吐症状...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