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里的幸福
李平 摄
□言 农
自从十五岁那年离家外出求学开始,我常年在外乡读书、工作,很少抽出时间与村里的乡亲走动和联络,特别是这么多年从没为他们帮上什么忙,心里一直感到愧疚。为了弥补这份亏欠,我决定借父亲九十岁生日,在老家办几桌酒席,请乡亲们喝几杯,续上这份“断交”的情谊。正是通过这个机会,我真切感受到了他们平淡日子背后的幸福。
乡下做酒是要提前邀请的,我走在熟悉的道路上,看到熟悉的院落,倍感亲切,仿若儿时的印象。不同的是,先前的泥土小路变成了水泥车道,先前的大院子,只剩下少数几户人家,在“蒋家院子”,从辈份上该叫“舅舅”的门虚掩着,我敲了敲,里面的“舅妈”一眼就认出了我,惊喜地唤我乳名,里屋的“舅舅”也跑出来,高兴得上下打量我,然后把凳子擦了又擦,热情地递到我跟前。不觉然间,两位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白了一半。他们开心地跟我聊起往事、家事和生产队的事,哪家包工哪家种地,哪家遭灾哪家离婚,哪家打工没音讯哪家儿子生病死亡。我耐心地听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他们酸甜苦辣的故事。
“但是,日子都好起来了,楼房都修起来了,路都修到了院子。”我感慨地说。
“那是,比以前好多了。”“舅舅”满脸皱纹,眼里闪着光,“政府做了很多事,路不只是修到院子,还修到了户。”我心头一热,这个“舅舅”是个“落后分子”,说这话让我一惊。
他哪里知道,这些年来,我工作那镇就修了四十多公里院户路,而达川区新建和硬化农村公路一万公里,村道、社道、院户道像毛细血管伸向千家万户,彻底改变了农村肩挑背磨的历史。可是,十四年前我在这个乡工作时,通乡路是泥碎石路,很多村根本不通公路。我居住在离乡14公里的一个镇上,每周都要在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泥碎石路上颠簸往来,经常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那个时候,没有农村公交,三轮车是乡镇之间主要交通工具,有次我挤在车里,透不过气来,被迫站到车厢边缘,脚踩玄梯,手拉车篷支架,身子就在车篷支架与玄梯间悬吊着。那天刚刚下过暴雨,公路沟沟壑壑,车一簸一颠,不一会儿,我裤腿就被溅满泥浆,当车摇摇晃晃开到乡上时,我已是一个泥人。人像摆钟一样,在车上忽左忽右地摆动,要不是双手抓牢车篷,稍不留心就会被甩车外,这样的情况想来都心有余悸。而今,看着像绸带一样在山间蜿蜒盘旋的道路,仿佛看到了山外的风景,给人希望和力量,看到农村很多家庭都有了小车,无不唏嘘感叹。
每一个乡亲见到我,仿若见到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十分亲热,这让我很温暖。来到“村子里”,不知从哪个角落里窜出三只狗来,吓得我左躲右闪,这让我想起儿时读书时,每每经过这个院子都要小心翼翼,而狗又是很灵敏的动物,稍有响动,惊动一只,其它狗蜂拥而至,那是刻骨铭心的惧怕。一个晚辈媳妇从屋里跑出来,一面吆喝狗,一面笑盈盈的迎我,亲人般的情感像一股暖流在身体里流淌。她指了指西边那户人家,说,那是你顺叔和黄婶家,他们搬出去修了新楼。顺叔和黄婶是我父母生死对头,我清楚记得生产队劳动时他们与我父亲经常吵架的情景。那个年代,大人之间有了矛盾,我们晚辈自然也不相往来,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顺叔坐在门外矮凳上,翘着二郎腿,背靠墙面,眺望远方。“顺叔,你好。”我远远地叫他,他似乎听到了我的声音,眼睛定定地看我,露出木讷的笑容。黄婶从里屋出来,满脸惊愕,瞬间额头舒展,笑容堆上脸:“唉啊,这是江儿啊,稀客,快坐,快坐。”乡亲发音不准,都把我叫“江儿”,每次回到家乡时,这成了我最喜欢的称呼。黄婶这样叫我的时候,我的心暖暖的。顺叔凑近眼认清了我,又惊又喜。黄婶眉开眼笑,把椅子搬到我面前,对我说:“你顺叔的耳朵更背了。”
“两个老人八十多了吧?”我问。
黄婶笑着说:“我们都八十二了。”
“乡情”不但没有因为时空距离而留下空白,也没有因为上辈隔阂而疏远,黄婶拿出家里的水果、瓜子,像待自己孩子一样。我知道顺叔和黄婶也是争强好胜的人,那个时候暗地里跟我家较着劲。
我问:“顺叔、黄婶,你们子女都好吧?”
黄婶笑起来,脸上的皱纹似乎像朵花:“好着呢。”然后告诉我,谁谁在哪里做事,谁谁在哪里成家,孙子、外孙多大,特别说到他们几个子女在城里买了房子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脸上洋溢着自豪。我乐滋滋地听着,为她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改革开放让成千上万的农村青年走出山村,追逐梦想和希望,许多农村人因此而在城市安家生活,谱写一曲又一曲奋进之歌。
父亲生日这天,顺叔黄婶买着鞭炮来了,生产队在家的人都来了。老人们聚在一起相互调侃,彼此嬉骂,他们喜笑的皱纹里,是健康活着的快乐,是家长里短的幸福。天外之天的翻天覆地,山外之城的日新月异,总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是,乡亲的幸福就是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那样简单朴实。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向国权记者曾实)10月22日,达州车务段对外公布,达州至巴中10月25日起开通“绿巨人”动车,达州至重庆10月28日起开通“绿...
达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达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