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幸福的山歌阔步向前 达川区财政局助力沿河乡脱贫攻坚掠影
调研结对帮扶村阵地建设工作
和煦的清风吹过,驾车驶入达川区沿河乡盘山公路,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花椒林迎风招展,起伏的绿浪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面对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曾是野草齐膝的荒山。
荒山变绿地,得益于达川区财政局!2014年,达川区财政局全面展开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紧紧围绕“抓党建、强队伍、促发展”这条主线,狠抓“勤廉文化建设、干部作风建设、组织规范建设”三项建设,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核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好做实,该局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
修筑公路、发展花椒、引进鞋厂、赠送物资……很快,沿河乡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截至2018年,大林沟村、灵观村、骑龙寨村3个省定贫困村顺利通过验收退出,全乡共计脱贫124户375人。今天,昔日的贫困乡在达川区财政局的帮扶下,正唱着幸福的山歌阔步向前。
镜头一:基础设施先行
“户户通”实现走出去愿望
连下数日的雨,让山里的空气有些潮湿。天刚放晴,家住沿河乡场镇的黎茂昌就迫不及待地坐顺风车去灵观村的地里掰玉米。“现在公路都修通了,方便得很,我们下地都是坐车。” 黎茂昌笑呵呵地说。然而被问及过去的交通状况时,67岁的他却直摇头。
沿河乡灵观村平均海拔八百米,青山绿水,风景极美,但渴望“走出去”的村民,无心徘徊蜿蜒山路欣赏村中美景,只求有一条水泥公路通往外面的世界。毕竟,赶个场负重步行一个多小时山路真的让山里人祖祖辈辈都觉得很累。
要想富,先修路!1995年,村里动员集资修路,大伙十分踊跃。“凡是有劳动力的男女老少都拿着锄头、带米带锅,一起逢山开路。”黎茂昌回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4年,达川区财政局来到沿河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对口帮扶灵观村,这让村民们看到了“走出去”的希望。
看着眼前贫瘠落后的沿河乡,达川区财政局意识到,修建公路迫在眉睫。该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构建“一把手”统筹抓,分管领导牵头抓,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和各股室脱贫工作联系人具体抓的工作格局,细化分工,落实责任。选派9人成立财政局驻沿河乡驻村工作队,负责3个贫困村精准帮扶工作,同时分别联系帮扶沿河乡10个村。此外,该局机关和局属相关单位共计145人结对帮扶贫困户415户,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
说干就干!达川区财政局立马筹集大笔资金,先后硬化了从乡上到村里的6公里多路,并在去年将其拓宽,如今已基本实现“户户通”。此外,在该局的帮扶下,通过协调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财政职工捐资、群众自筹等方式,沿河乡先后硬化村、组道路100余公里,中文社区、黄柳坪村、骑龙寨村等共计18.2公里村道也进行了加宽。如今,条条水泥公路宽阔坚硬,承载着沿河乡村民致富的梦想。
镜头二:多产业“造血”
村民家门前就可拿工资
从家到工厂,步行不到十分钟。八点上班,沿河乡村民沈能容每天都有时间在家为老人孩子做早饭,并将孩子送去学校。下午五点下班,还能回家为孩子做晚餐。沈能容说,在外省打工,除了房租车船费等,辛苦干活挣的和家里差不多,重要的是现在还可以照顾家里,和孩子的感情也更深了,很值!
在沿河乡,跟沈能容感触一样的中年妇女还很多。因为,这个鞋厂有20多位来自沿河乡各个村落的工人,其中像沈能容一样的贫困户就有十几名。
村民的幸福溢于言表,达川区财政局背后的付出艰辛而坚定!为了更好更快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全局党员干部敢于攻坚克难。“为了这个鞋厂落户沿河乡,我们都记不清跑了多少路。”达川区财政局企业股工作人员说,去年上半年,他们在其他乡镇考察时了解到这个生产、销售都井井有条的鞋厂,“为什么不让这个厂也在沿河乡设立扶贫车间?”的想法便开始萌生。为了成功将其引入,达川区财政局联络好沿河乡党委政府,将乡上的一间废旧厂房进行改装,免费提供给鞋厂,并且积极为鞋厂落户提供服务。
脱贫致富还需牵住产业发展的 “牛鼻子”。除了鞋厂,2017年,借着达川区大规模发展花椒产业的春风,通过政府投入、引进业主等模式,花椒苗在沿河乡大片荒地上飞速铺开,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在花椒基地务工,收入不断增加。
据悉,近几年,在达川区财政局的帮扶下,全乡种植青花椒7000余亩、柑桔300余亩,通过技术培训培养了养鸡、养牛等大户十余户,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镜头三:饮水安全工程
家家户户喝上放心水
小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山顶的骑龙寨村驶去,道路一旁,黑色的水管顺着马路一直延伸。水管的一个出口,是张特夫的家。他刚从庄稼地里回来,雨后的泥泞弄脏了他的脚。张特夫在院子里脱下鞋,进屋接了一盆自来水,将鞋子和脚冲洗干净。
“家里有自来水就是安逸。不瞒你说,我就是因为家里可以用上这种放心水才回来的。”看着满盆的清水,72岁的张特夫永远忘不了过去村里用水艰难的日子。
“以前要记工分,天亮了就必须干活,所以经常是‘摸’着月光去山下的河沟里用勺子舀水,还要排很久的队呢。”张特夫表示,一天挑两桶水回去,每家每户的人不得不节约使用。“用洗了脸的水洗脚,最后还要用这个水去喂猪。”后来,村里开始兴起钻井取水,但因为条件不成熟,井水非常浑浊,村民仍然喝不到安全的水。因为用水困难,张特夫宁愿到福建靠捡垃圾为生,也不愿回到这个没有干净水喝的地方。
2014年,达川区财政局对口帮扶骑龙寨村,在走访了解到当地村民的用水困难后,立即与区水务部门沟通,积极争取纳入水利发展规划,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与分散保障相结合方式,切实缓解了村民用水困难。钻井现场留下了村里老人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笑脸,集中供水工程也让当地村民多年的吃上“自来水”梦想变成了现实。
不仅如此,骑龙寨村过去靠天吃饭,常年受喀斯特地形和干旱少雨的气候影响,只要天旱村民就可能颗粒无收,供水困难严重阻碍着骑龙寨村的发展。在达川区财政局的帮扶下,3口蓄水池修建起来,村民再也不用看老天脸色吃饭了。得知这个消息后,张特夫回家了,村里很多在外务工的人也回来了。
据了解,为解决沿河乡供水困难问题,达川区财政局帮助全乡共整治山坪塘50口、新建堰塘3口、新建蓄水池25口、新修引水灌溉渠2.8公里,并对场镇和学校自来水厂进行了改建。
镜头四:易地搬迁新房
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
望着天空中洒落的雨滴,77岁的李发家站在自家3楼阳台上抽着旱烟,陷入了回忆之中。
在回忆里,他还住在一间泥巴瓦房下,每逢下雨天,他没有闲工夫欣赏烟雨乡村的美景,因为家中漏雨,他总会心烦意乱。还好,如今这些画面都成了回忆。2016年,李发家所在的大林沟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建,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李发家被评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后,只花了5000元就和儿子住上了位于三楼的50平方米的新房。白墙黑瓦、窗明几净,安逸极了。和他一样住上新房的,还有另外17户贫困户。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旁还有锻炼身体的设施、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室等。李发家早上时不时都会走几步路来这里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和邻居们摆龙门阵。午休后,他有时间就会去阅览室翻翻历史和战争方面的书籍,或者和其他人一起玩桥牌。夕阳西下,抽着旱烟,面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李发家觉得人生无限美好。
据了解,近几年,沿河乡共实施易地搬迁112户、危房改建409户,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让村民住上好房子,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达川区财政局做了很多事。该局坚守使命担当,落实领导责任,确保党建工作的“龙头”地位不动摇;坚持开阔思路,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抓党建工作的“执行力”不放松;坚持旗帜引领,弘扬正风正气,确保树立廉洁自律的财政形象;坚持多措并举,拓展延伸触角,确保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达川区财政局在沿河乡新建3个、改建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新建中文社区、魏家坡村、骑龙寨村的村卫生室;大林沟村、灵观村2个村的村卫生室进行改建;建设文化活动广场3000余平方米。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面对如今欣欣向荣的沿河乡,达川区财政局笑了,沿河乡的老百姓们也笑了,他们对未来都充满着希望。
□邓茂林 本报记者 曾雪梅 刘河林
新闻推荐
“太感谢张东同志了,救命恩人啊!”10月8日,国网达县供电公司配电运检班党员服务队传来一阵阵感激声,罗本喜老人的爱人携女儿...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